Monday, October 11, 2010

殘障人戰勝困難,演出手語歌


2010年10月10日星洲日報文化田



學習手語歌唱表演,並不容易,因為演出者得同時記歌詞和手語動作。一般人或許在練習一段時間後,可逐漸上手。但是,對於殘疾者而言,要學習手語歌唱表演,卻是艱辛不易的,他們必須花上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學習和苦練。



柔佛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將於10月15日和10月17日晚上,分別在峇株巴轄海景宴賓樓和新山寬柔中學禮堂舉辦“愛相助心相連”關懷之夜。屆時,來自該會的手語表演團將呈獻6首手語歌唱演出。



當晚的表演節相當精彩,“雙福表演藝術團隊”和“共享空間專業舞團”將遠從吉隆坡來到新山,為大家呈獻歌舞表演,讓大家了解殘障朋友如何突破肢體局限,在藝術領域中發光。



須特別一提的是,雙福表演藝術團的團員鍾豐進曾榮獲“世界輪椅舞蹈冠軍”。
另外,本地一位雙目失明,左邊手腳行動不便的多重障礙女孩麥嘉欣也將以淡定和嘹亮的歌聲,為大家帶來感動。



文化田今期特地走訪柔佛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的“手語表演團隊”。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學習手語對殘疾者而言,很困難。在面對學習障礙時,他們一定曾面對心裡煎熬的過程。然而,通過這次訪問,我所看到的手語表演團,他們雖身有殘疾,卻比一般人更懂得惜福,不僅沒有抱怨,反而臉上盡顯喜悅和滿足。



今年6月,柔州雙福手語表演團到北馬巡迴表演。6名團員用堅強的意志力戰勝困難,在今年5月尾一次過复習過去所學習的舊歌和新歌,總計6首歌曲。



許多觀眾在演出結束之後,感動得落淚。有些人好奇地向團員們討教手語動作,也有的人向團員們表示想再看一次演出。觀眾們的反應讓手語團成員感到鼓舞。



目前,雙福“手語表演團隊”共有5名成員,他們是:李麗萍(24歲)、林妙珍(52歲)、符芳慧(24歲)、黃家豪(21歲)、許偉明(20歲)。



*******************************************



●李麗萍:雙手常不受控制,花半年學手語



第一眼見到李麗萍,就讓我想起日本《一公升的眼淚》作者木藤亞也。木藤亞也患上脊髓小腦萎縮症,兒時是個活潑蹦跳的小女孩,惟後來因病情惡化,逐漸喪失行動能力,最後只能臥病在床,連吞咽的能力也沒有了。



命運並沒打倒木藤亞也,當她尚有能力抹地,可為媽媽分擔家務時,她花上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來擦拭地板。自小愛好文學創作的她,當仍有握筆的能力時,她把每天所遇到的人與事給寫了下來。她的母親在亞也病逝之前,為她整理了這些日記並出版成書。



木藤亞也生於1962年,1988年病逝。她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她的故事卻感動和激勵了許多人。



來自北干那那的李麗萍於2007年1月加入雙福這個大家庭,她患的是腦性麻痹,這病與脊髓小腦萎縮症有些相似。



目前,麗萍在雙福擔任行政秘書和公益行銷工作人員,負責殘友手工義賣的工作。



近來,麗萍不時會出現無法說話的癥狀,有時可能一個星期發不出聲,惟過了一個星期之後,又能正常說話。記者到訪當天,麗萍剛好無法發聲。



那天,她精神奕奕,不時對著記者微笑。她坐在辦公室滑輪椅上接受訪問,用右手吃力地捉住原子筆,逐字寫下她的回答。



麗萍於2007年開始學習手語。由於雙手常不受控制,她花了約半年時間,學習第一首手語歌──《親愛的小孩》。為了克服雙手不易控制的問題,她每天勤練手語。



詢及當能掌握整首歌的手語動作時,她有什麼感想時,她在紙上寫了“開心”和“滿足”。



2008年,麗萍和其他殘障朋友首次上台呈獻手語表演,把那半年苦學的手語歌──《親愛的小孩》展現在觀眾面前。



麗萍不能站立太久,她在走路時,整個身體會不受控制的傾斜,無法平衡。
她到台上表演的時候,必須坐在輪椅上。若不坐輪椅的話,她會因為無法平衡站立太久,而摔倒。



在來臨的演出,麗萍和其他殘障朋友將一起呈獻6首手語歌唱表演。在這些歌曲中,她最喜歡的是《關懷方式》,因為感覺比較親切。



談到學手語該注意什麼時,她認為,學手語要用心,這樣才能讓人感受到歌詞的意思和聾啞朋友的感受,並明白聾啞朋友要表達什麼。



今年6月,柔州雙福的手語表演團到北馬巡迴表演。6名團員用堅強的意志力戰勝困難,在今年5月尾一次過复習過去所學習的舊歌和新歌,總計6首歌曲。



問哪首歌較難學時,麗萍透露,《隱形翅膀》、《橋樑》和《關懷方式》比較難學。她提到,表演當天,麥嘉欣小妹妹將演唱《隱形翅膀》和《貢獻》,手語團則在旁配合演出。



*********************************



●林妙珍:克服困難,逐漸掌握手語表演



來自皇后花園的林妙珍現年52歲,她兒時因患小兒麻痹症,而不良於行。



今年8月中,雙福租下一間店屋,用作二手店和進行回收資源活動,取名作“祝福工作坊”。林妙珍負責管理工作坊,而患有視障問題的符芳慧則擔任助手。



妙珍是在2008年10月來到雙福。她以前每天來回,現則住在雙福的宿舍。最初,她到這裡上電腦和英語課,到了次年,則協助處理資源回收的工作。



回憶起2007年,與麗萍等殘障朋友一同學手語的過程,她說,當時,有一對聾啞兄弟在雙福上課,老師每星期六到這裡教大家手語。



這名手語老師平日在一間特殊學校,為聾啞學生上課,教的是正統手語。由於近期老師比較忙,因此,只有在雙福的學生們要學新的手語歌時,老師才過來教。
妙珍說,她第一次學手語歌時,很緊張,因為歌詞很多,要學很多動作。不過,待慢慢克服之後,就逐漸能掌握了。



***********************************



●符芳慧:靠左眼50%視力學手語


符芳慧的左眼只有50%的視力,右眼則只有四分之一的視力。



她在小學四年級時被確診患有腦瘤。期間,曾動手術取出腫瘤,先後進行化療和電療。她之所以視力受損是因為腫瘤壓到了眼睛的神經線。



雖然芳慧和其他團員一樣都在2007年加入手語團,但她因為視力問題,當手語團呈獻第一次手語歌唱表演《親愛的小孩》時,她只能扮演天使。



後來,因為手語團的兩名團員到別處升學和工作,團員缺人,她就與其他團員一同表演手語。這第一次呈獻的手語歌唱表演是《奉獻》。



目前,芳慧在祝福工作坊擔任助手,負責為回收的二手衣進行分類,擦抹和包裝回收物品等工作。



芳慧說,她很開心能學手語。不過,因為左眼視覺功能只有一半,老師站得比較遠,教得也比較快,所以,她都是看站在身邊最近的伙伴怎麼比手語,然後把動作給記在腦裡。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問人。



手語表演團的一些成員用相機或手機拍下老師的手語示範,然後再跟著畫面,重复練習。



芳慧說,大部份團員是在下班後或下課後,聚在一起排練,也因為這樣,6名手語表演團的團員感情也特別好。



她說:“每一首手語歌有其特別意思,我們需要別人在黑暗中,幫助我們。手語表演也表達了我們的心聲。”



*************************************



●黃家豪:併發症致易忘,唯有勤練手語



黃家豪住在士姑來的新山花園,他自小患有腦室積水,以致頭部會比一般人來得大。



腦室積水會引發癲癇,從而導致記憶力受損。當家豪身體發熱,或吃到煎炸食物,他就會出現抽筋現象,而在抽筋結束之後,他的記憶力就會受影響。



家豪畢業自五間店平民華小。由於家人擔心他記性不好,或因外形異於常人,而在升上國中時被人欺負,因此,沒讓他繼續升學。



直至雙福在柔佛州設立會所後,家豪在18歲時重拾學業,在那兒上基礎學校課程(華、英、數學)、電腦和手語課。



目前,家豪在雙福上的是英語基礎和英語會話課。



談到學習手語歌的情況,他說,新學的手語歌是《愛的真諦》。因為不熟悉的關係,再加上併發症的影響,他比較容易忘記。



為了彌補記憶力方面的問題,他會用筆記本記下所需要辦的事情,例如雙福負責人琦亮姐在和大家開會時所說的話,團員們需要負責的工作細項,以及需要注意的事等。



這本筆記本,他是隨身攜帶的。為了記住手語歌的每一個動作,他每天從雙福上完課回家後,都會重想一次手語的動作,並演練多次。



待次日回到雙福上課時,再演練一次給團員們看。體貼的他說,這要等他們忙完工作後才行。



家豪透露,剛開始學手語歌時,會感到挫折。但是,他是個不認輸的人,為了能記牢這些手語歌,他唯有勤練。



目前,家豪在雙福上課之餘,也在雙福會所協助一些工作。



***************************************************



●許偉明:手語歌唱表演能助人



許偉明(20歲)來自居鑾,現居住在雙福的宿舍,平日在雙福上英語語法和會話課;空餘時間,則協助電腦打字。



偉明患有飢肉疾病,以致四肢行動不便。他從居鑾僑民華小畢業之後,就到當地國中就讀預備班,所幸預備班的課室就在底層。後來升至國中一年級時,因為課室在3樓,他沒法上樓上課,因此唯有退學。



16歲那年,偉明的小嬸看到有關雙福的報導,經家人聯絡了雙福之後,偉明來到了雙福,並在那兒重拾學業。



偉明說,大家平時都很用心學手語,因為通過手語歌唱表演可以幫到別人,就如他現在所坐的輪椅,便是通過表演籌款得來。



他希望殘障朋友遇到困難時,勿輕意放棄,要不斷學習。



***********************************************



●柔佛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



柔佛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為殘障孩子提供“讀書”和“再讀書”的機會與居家教學,並為殘障朋友提供就業輔導與培訓。



目前,該會服務的殘障朋友有42人,而來自峇株巴轄、永平及居鑾等地的11名外縣學生獲安排住宿。服務對象包括肢體、麻痹、視障、聽障等。除了課程全免,新山一帶也提供交通服務。



由於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原有的會所已不夠使用,該會於今年6月毅然租下一間店屋,拓展為“庇護職場”和“二手雜貨鋪──祝福工作坊”。



該會每月開銷至少1萬7千令吉。雙福會所地址:133, Jalan Jaya Mas 1, Taman Jaya Mas, 81300 Skudai, Johor。至於祝福工作坊則位於同排的門牌123號。



****************************************************


“愛相助心相連關懷之夜”


第一站:峇株巴轄海景宴賓樓

日期:2010年10月15日

時間:7.30PM

第二站:新山寬柔中學禮堂

日期:2010年10月17日

時間:7.30PM

活動目的:
一,為4個社會關懷機構,籌募運作經費(新山與峇株)
二,籌募柔佛雙福殘障協會“無障礙客貨車”基金
三,籌募貧病和失依兒童生活輔助基金

受惠的社會關懷機構運:

1.恩約社區福利中心

2.和平關懷協會

3.信望愛社區關懷中心

4.伯大尼福音改造康复中心

籌款目標:15萬令吉

●殘障朋友需要您的幫助!聯絡電話:

雙福行政處:07-5111 740

雙福負責人劉琦亮:016-210 2012

峇株巴轄聯絡:012-728 8333、012-706 9605、019-708 7511

Monday, September 27, 2010

大馬國寶級學者鄭良樹榮獲南方人文精神獎




2010年9月26日星洲日報文化田報導







南方學院於2007年起設立“南方之鼎--南方人文精神獎”,以表揚在人文精神方面擁有巨大貢獻的人士;從2007年至2009年,共有3位人士獲獎。



第一屆得獎人是新加坡籍的全方位藝術家陳瑞獻;第二屆得獎人為已故國家文化人物陳徽崇,他在國內傳播了無數音樂種子;第三位得獎人是一生投入華教工作的沈慕羽老先生。



2010年的南方人文精神獎得主是誰?他就是在馬中港台學術界,取得卓越成就的鄭良樹博士。



現年70歲的鄭良樹博士專精於漢學和海外華人研究,學術著作逾30本。



1971年,鄭良樹到馬來亞大學服務,執教17年之久。隨後,他到香港大學任教,長達14年。2003年,他退休返鄉,在南院任教,擔任南 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迄今已七八年。期間,他曾經受邀到台灣擔任客座教授一年。



鄭良樹的學術著作大部份在海峽兩岸流通。他的一些著作甚至在未經他本人同意下,被中國和台灣兩地的出版社翻印發行,從這可見,鄭良樹在學術界的地位。



●鄭良樹謙稱:在學術界僅有“小成績”



鄭良樹接受《文化田》專訪時表示,歷屆的得獎者分別在不同領域有所成就,大家都在不同的範疇為人文作出貢獻。



他說,前面三位得獎人各別在藝術界、音樂界、教育界取得成就,而他則來自學術界。



請他談獲獎原因,鄭良樹謙虛地說:“我作為學術人員,從1964年開始教書到今天,已將近40年。這40年來,我都泡在學術研究裡頭,到今天總算有一些小成績。不敢說有成就,只能說有小成績。”



*************************************************




●中台翻印著作



從七十年代開始,鄭良樹就在台灣和海外的學報發表學術論文。1982年,他的第一本學術著作《竹簡帛書論文集》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以當時而言,北京中華書局審稿非常嚴格,在學術界享有崇高地位,而且是由官方開辦,若要獲它出版著作是不易的事。



另外,在那個年代,中國還未對外開放,鄭良樹可說是本區內首位獲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學術論著的海外學者。



鄭良樹說,這本書出版之後,對他影響很大。很多中國學者因為這本書認識他,並和他在學術上往來。



他指出,這本書在北京出版後一個月後,台灣就有出版社翻印。迄今,有三家台灣出版社翻印這本書。



“這本書出版之後,反應很好。台灣立刻翻印,而且是兩家出版社翻印。”



“當時,我很害怕,我在台大教書,當一年的客座教授。1982年,兩岸關係很壞,台灣的出版社竟然把我的書全部翻印過去,我去找他們,叫他們別這樣做。”



然而,有關出版社並沒加以理會,仍然在台灣印刷和出版《竹簡帛書論文集》。



隨後,鄭良樹談到他的另一本學術著作--《商鞅及其學派》。這本書於1987年在台北出版,後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獲得他的同意,印了一版。



鄭良樹的另一套書《續偽書通考》(上中下共三冊)在台北出版,卻被中國當地的出版社翻印。全書排版完全一樣,只是紙質較差。



他也提及一件趣事。他曾到中國南京一間書店看到自己的《續偽書通考》被翻印,並被置放在書架上。他向書店透露自己是作者,並希望老板給他打折。



老板發現眼前人是作者,即刻把這套書收起來,無論如何都不願賣書給鄭良樹。
鄭良樹說,他猜想書店老板或是擔心他去舉報,所以不肯賣書吧。



**************************



鄭良樹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香港大學教書和進行研究。他認為,港大圖書館的藏書量大,所訂購的新書很快就到,在那兒搜尋研究材料,非常便利。



以前,鄭良樹在馬大教書,他會為了收集研究資料,特地到港大圖書館去。



港大圖書館是他最喜歡的圖書館,他也很享受當年在港大作學術研究的時光。他當年退休後,之所以會離開香港到南院教書,是因為一個人。



這人是已故華教慈善老人蕭畹香。鄭良樹說,蕭畹香曾到香港找了他吃飯兩次,要求他回來南院任教。他答應了蕭老,並於過後依諾來到南院。



如果有一天,鄭良樹和妻子想到香港與女兒團聚,在那兒養老的話。他希望在出發之前,能見到南院升格為大學。



●學術研究要誠實



鄭良樹的一生奉獻了給學術,記者請他給學術界後輩說些勉勵的話語。



他想了想說,學術人員應老老實實地,親自去找研究材料,這樣才會有深刻的印象。然而,現在資訊科技發達,在互聯網上搜尋資料很方便,許多學生變得不老實,在作研究報告時,只要在網上按個搜尋鍵,很快就可找到完整資料。



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學生並沒經過搜尋材料和消化材料的過程。有的學生能依時完成報告,卻無法真正了解報告內容。



圖書館被“濃縮”成一個小盒子,學生沒把資料消化進入自己腦袋,給它作重新組合。在缺乏求證精神之下,學生甚至會把互聯網上錯誤的材料照搬使用。



他認為,這是教育界,也是學術界的危機,必須正視。



“進行學術研究要誠實,只有誠實,才能做到‘真’,而學術裡最珍貴的是‘真’,唯有‘真理’才能長久留傳下去!”



“唯有真誠,才能解除學術研究的危機。”



************************



鄭良樹最喜歡在哪兒進行學術研究?他說,最快樂的研究時光是在港大,因為那個時候,他主要指導學生寫博士論文,其餘時間則投入研究工作。



在馬大任教後期,也因為所教的課不多,因此,讓他有機會請公假後到港大找研究資料。



他退休後到南院執教,因為研究材料有局限,他轉而把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整理和補充後出版,如:《百年講莊子》、《百年講孟子》、《百年講司馬遷》等。
鄭良樹表示,他寫的學術論文比較高深,只適合發表在海外的學報上,若要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的話,比較困難。



他說,這幾本是比較普及性的學術論著。他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四五年前,他在馬大任客座教授講莊子時,學生們聽了很著迷,讓他發現普及工作也很重要。



不過,最近,鄭良樹身體不大好,所以暫未進行大型的學術研究計劃,現只是寫寫書法和畫畫。



************************************************




●鄭良樹簡介:



鄭良樹於1940年出生於柔佛州新山黃亞福街的一間店屋樓上。



現年70歲的鄭良樹把一生奉獻給學術研究,即漢學和海外華人研究兩大方面,學術著作超過30本。



鄭良樹,字百年,祖籍廣東潮安,文學博士,曾任馬來亞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系主任共17年,其后轉任香港中文大學,擔任中文系及研究院教授14年。



2003年,任南方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及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他也是《孫子兵法》及商鞅著作的權威學者。他的《商鞅及其學派》在台北及上海兩地同時出版,此書建立了一個研究先秦諸子的方法--“立体研究”,備受學術界贊賞。



目前,中國方面正整理他的著作,准備出版《鄭良樹學術全集》。4年前,他受邀到日本作學術交流一個月。日本學術界正將他的一本學術著作翻譯成日文。



大陸學者毛策分別寫了《鄭良樹評傳》和《鄭良樹研究》這兩本書,在新馬兩地,鄭良樹可說是首位被外國學術界作為研究對象的人物。



此外,鄭良樹也擅長寫字及書畫,中國一些收藏家及碑林都藏有他的字。



***********************



●歷屆南方人文精神獎得主:



年份 屆次 得獎人


-----------------------------------------------------


2007年 第一屆 陳瑞獻
2008年 第二屆 陳徽崇
2009年 第三屆 沈慕羽
2010年 第四屆 鄭良樹




******************************************



●第四屆南方人文精神獎--南方之鼎頒獎禮



時間:2010年9月28日早上10時
地點:南院智雅大禮堂
主賓:首相署部長丹斯里許子根



********************************************





第二屆“南方人文精神獎”的得主是已故國家文化人物陳徽崇。第四屆得獎人鄭良樹也擁有足夠的份量,可被推薦為國家文化人物。



記者針對這點詢問南院院長祝家華。祝家華說,鄭良樹作為國際重要的漢學者,也是大馬的國寶級學者,獲得南方人文精神獎是實至名歸的;若要推選鄭良樹為國家文化人物的話,鄭良樹也完全具備資格。



祝家華表示,南院在公佈陳徽崇榮獲南方人文精神獎時,團結、文化、藝術及文物部也同時宣佈陳徽崇獲選為國家文化人物。



他認為,團結、文化、藝術及文物部和南院在評選得獎人時,應該有著共同的評審指標,只是南方人文精神獎所涵蓋的範圍更廣,國家文化人物獎則主要表揚國內對文化領域有貢獻的人士。



他說,鄭良樹把一生的青春投入學術研究工作,在國內是少有的。



他透露,目前,中國一家出版社正為鄭良樹整理所有的著作,若一切順利或會於年底出版《鄭良樹學術全集》。



另外,他透露,鄭良樹過去幾年,都在編一套名為《許雲樵前集》的書。若這時候,頒發國家文化人物獎給鄭良樹的話,可謂正合時宜。



●計劃明年為南方人文精神獎出書



南方人文精神獎的獎杯--“南方之鼎”是由新加坡藝術大師陳瑞獻設計。當初設立此獎,是為了表揚馬新人文學者、作家、藝術家、教育家、文化人、企業、知識份子與宗教家等對人文方面的貢獻。



數年前,陳瑞獻在解釋這個獎座的設計時說:“鼎乃人文精神之象征,鼎遷於南,成一方風氣之鼎盛。”



這個獎的設立也有著幾個重大的意義,它有著平衡文明與物質發展的使命,而南院作為一所民辦學院,這個獎項的設立,能加強南院以文化立校,弘揚人文傳統及溝通東西教育的辦學理念。



祝家華透露,南院准備明年舉辦“第五屆南方人文精神獎”頒獎禮時,將歷屆得獎人的生平與成就整理後出書。



他希望南方人文精神獎的設立,能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讓人們重視人文的發展。



另外,祝家華提到,在陳瑞獻的協助下,一個巨大的“南方之鼎”現正在中國廈門製作著,預計可在10月完工,並運到南院,永久豎立在南院校園裡。



這個鼎很高,有兩個成人的高度。他說,到了11月6日,全國華人文化節開幕禮將在南院舉行,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將為這座大鼎點燃文化火炬。


Monday, September 20, 2010

陳旭年街922提燈賞月


2010年9月19日 星洲日報文化田報導



大馬華人文化協會柔州分會將於9月22日晚上7時30分(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辦“老街月光會”,邀請大家到新山陳旭年街提燈賞月。


新山中華公會打造文化街工委會為活動聯辦單位。


大馬華人文化協會柔州分會理事陳再藩(小曼)受訪時說,這回,老街不標榜大型表演,而是回到早年的月光會,邀新山民眾,尤其是一些老街坊前來老街走走,重溫夜下提燈的溫馨氣氛。


屆時,陳再藩也將在老街拿起畫筆,為民眾畫肖像漫畫。


其他節目尚有:日本人協會呈獻的“迷你日本盆舞節”表演項目、洪其章老師與其學生的詩歌朗誦、馬謠交流站年輕歌手的街頭演唱等。

新山園遊會.萬盞華燈:慶中秋重頭戲勁熱出擊


2010年9月19日 星洲日報文化田報導

----
1986年,新山中華公會在新山寬柔中學的校園創辦“第一屆新山中秋園遊會”,《傳燈》歌曲從此在新山傳唱開來。


從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裡,新山中秋園遊會每年都在新山寬中校園舉行,那兒是許多年輕人必到之處,裝載了許多人的成長記憶。


後來,新山中華公會辦公之處從新山市區舊址移至大馬花園新建竣的中華大廈,再加上寬中董事部考量了校園安全等因素,新山中秋園遊會於2006年正式“告別”寬中校園,來到了大馬花園。


從2006年至2008年這三年內,新山中秋園遊會“落戶”到大馬花園,各項文化節目在中華大廈內,以及大廈旁的克里斯路戶外舞台繽紛登場。


到了2009年10月3日,位於新山老街區的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正式開幕。為了配合文物館白天舉行的盛大開幕典禮,新山中秋園遊會那一年“移師”至陳旭年街。


今年8月初,新山中華公會發出文告,指第二十五屆新山中秋園遊會工委會向大眾徵求園遊會對聯,並宣佈工委會定於9月25日在新山陳旭年街舉辦新山中秋園遊會。


事隔一個月後,新山縣萬盞華燈慶中秋工委會於9月3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向外界公佈26站的慶中秋地點,當中,新山中秋園遊會的舉行地點為“新山中華公會大馬花園中華大廈”。


“第二十五屆新山中秋園遊會”再度重返新山大馬花園,與當地居民共度中秋。為此,《文化田》特地走訪該工委會主席林先強,請他介紹活動內容,並向他了解為何中秋園遊會今年原定陳旭年街舉行,何以最後重返大馬花園。


在新山,每到中秋時節,人們除了會想到“新山中秋園遊會”之外,也必會思及“新山縣萬盞華燈慶中秋”。


新山縣各華團組織在新山中華公會的帶領下,從1999年開始舉辦“萬盞華燈慶中秋”系列活動,把中秋活動從點到面擴大舉辦,讓中秋節慶鬧足一個月。這是新山特有的文化現象,沒法在其他地方見到。


不說不知,2000年是新山中華公會承辦第十七屆全國華人文化節的年份。其實,1999年舉行的首屆“新山縣萬盞華燈慶中秋”是作為迎接文化節的一個“熱身”活動。


今期《文化田》也同時專訪“新山縣萬盞華燈慶中秋工委會”主席洪德榮和“中華杯”評審團主任孫彥哲。


洪德榮將與讀者分享“萬盞華燈慶中秋”的由來和發展,至於孫彥哲則談談評審方法。


****************************************


●新山中秋園遊會料吸引5千位民眾赴會


“第二十五屆新山中秋園遊會”工委會主席林先強表示,新山中秋園遊會”將於9月26日晚上7時,在新山大馬花園中華大廈舉行,預計可吸引5千位民眾赴會。


林先強透露,工委會今年雖然原定陳旭年街舉辦中秋園遊會,惟後來因考量到一些复雜因素,而最終決定“遷返”大馬花園舉辦。


他指出,位於新山市區的馬來夜市集,其攤檔數量日益增加,原本由新山中華公會負責推展的陳旭年文化街也逐漸遭馬來攤檔佔據。


他以最近的馬來新年為例說,馬來攤檔更一度“進駐”陳旭年街的露天停車場。


他說,現適逢馬來新年,馬來攤檔的數目在週六有增無減,市區每週六交通阻塞問題也很嚴重。為了避免不愉快事件發生,再加上考慮到老街區的停車位不足,無法容納大批人潮,因此,工委會最終決定把新山中秋園遊會“帶返”新山大馬花園舉辦。


他表示,大馬花園擁有較大空間,停車位也不成問題,民眾可把車輛停放在中華大廈和大馬花園民眾會堂的停車場、商業區的停車格,或住宅區的空地上。


他也強調,新山中華公會的會所就在大馬花園,公會給大馬花園的居民帶來慶中秋活動,是責無旁貸的事。


******************************


●搭建戶外表演舞台,9月26日關閉克里斯路


到了9月26日傍晚,新山中秋園遊會工委會將關閉位於中華大廈前方的克里斯路,並在面向中華大廈正門的道路搭建一座戶外表演舞台。


此外,工委會也在中華大廈8樓禮堂和底層停車場安排了數項文化節目。


林先強指出,戶外舞台上備有各項精彩節目,包括:傳燈儀式、口琴四重奏、兒童舞蹈、歌唱、街舞、中秋創意造型比賽等。在戶外舞台一側則設有美食坊,可讓民眾大快朵頤。


設於中華大廈8樓禮堂的節目,計有:潮劇、粵劇、青運口才圈與國際講演會節目。在禮堂一隅有新山中華公會書法、水墨畫課程班學員作品展。


中華大廈底層有應節的猜燈謎遊戲、燈籠製作比賽,以及象棋比賽。


當晚,來自安琪兒舞蹈學院的舞者將帶來3支舞蹈作品,即馬來舞Zapin、瑤族舞蹈《夢瑤山》、及唐朝舞蹈《竹枝詞》。


為新山民眾呈獻口琴演出的是“Fresco”口琴重奏團。樂團曾奪下2009年世界口琴大賽雙料冠軍,他們將以四重奏方式,演奏《春天》、《月亮圓》等樂曲。


須特別一提的是,當晚的戶外舞台不會有“布景”。工作人員將通過投影機,把燈柱打在舞台一張巨型白布上,利用特效呈獻一幅聲色俱備的“活布景”。此外,當晚也將有煙花燃放表演,民眾可要特別留意。


另一方面,林先強透露,去年在新山陳旭年街舉行的“新山中秋園遊會”,少了向民眾徵求對聯這個環節。為此,他今年特地恢复這項活動。


他說,有許多人每年也必定寄上數份對聯,今年報名參加者共有24人,所寄上的對聯有60幅,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為了鼓勵對聯寫作者,中選者將受邀上台參與聯合亮燈和傳燈的儀式,並獲發一張獎狀。


******************************************


●萬盞華燈慶中秋,注入文化元素


新山縣盞華燈慶中秋工委會主席洪德榮表示,早年慶中秋活動的形式比較小型,主要是月光會。


每年萬盞華燈慶中秋都有一個主題。今年是:“天人和樂,與月共圓”。


自從有了萬盞華燈慶中秋之後,慶中秋活動注入更多文化元素,舉辦形式也更加盛大。洪德榮希望政府能增加總撥款額,並在其他縣也發放撥款給那些舉辦大型中秋活動的地點。


新山萬盞華燈慶中秋活動“誕生”於1999年,迄今邁入第十二個年頭。


回顧當年,洪德榮透露,1999年是第十四屆新山中秋園遊會,當時新山中華公會的會長是張文強,副會長為賴益盛。


他指出,那時候,新山中華公會獲悉將於2000年承辦第十七屆全國華人文化節,因此,為了替文化節先作個熱身的啟動,公會特於1999年創辦首屆的新山縣萬盞華燈慶中秋活動。


他說:“那是無心插柳。我們的初步理念只是在每一區亮燈,並非在每一站呈獻節目。但後來,大家認為只是亮燈,沒節慶感覺,因此才增加文化表演節目。”


他指出,1999年,新山中華公會在陳厝港舉行首屆新山縣萬盞華燈慶中秋開幕禮,千秋鼓隊也在那刻響起鼓聲。


2000年第十七屆全國華人文化節的主題是“回歸歷史,再造輝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各華團領導還從士都蘭海邊乘船,一路依循先賢的航線來到陳厝港。


********************************


●須設有亮燈傳燈儀式


最初參與萬盞華燈慶中秋的團體主要為業緣、地緣與血緣性的團體,後來,廟宇、學校組織和企業陸續加入。


洪德榮表示,2004年的萬盞華燈慶中秋開幕禮是在金海灣舉行,這算是第一個與公會合作聯辦萬盞開幕禮的企業。不過,今年由士姑來五福城廣場舉辦的開幕禮,則比較全面性地由企業作主導與策劃。


詢及新山縣各鄉團組織或企業,要如何才能加入萬盞華燈慶中秋活動,當中是否有哪些“條規”得遵守?


洪德榮說,萬盞華燈慶中秋活動注重文化元素,必須設有亮燈和傳燈儀式、播放傳燈歌,以及展示萬盞華燈慶中秋的標誌。


早期,有些地區在辦慶中秋活動時“脫節”,會上不但沒亮燈和傳燈儀式,就連月餅和燈籠也沒看見,舞台上出現的竟然是類似中元歌台的熱歌勁舞表演。


洪德榮解釋,那是因為一些鄉團組織聘請製作公司安排節目。結果,製作公司就把原先中元歌台的節目全照搬過來。幸好此問題已不再發生。


********************************************************************


●“新山縣萬盞華燈慶中秋”歷屆開幕地點:


屆數 年份 開幕地點 備注

---------------------------------------------------------------

第一屆 1999 陳厝港 /
第二屆 2000 陳厝港 新山承辦“第十七屆全國華人文化節”
第三屆 2001 龍山廟 /
第四屆 2002 柔佛古廟 /
第五屆 2003 南方學院 /
第六屆 2004 金海灣 /
第七屆 2005 柔佛古廟行宮 /
第八屆 2006 大馬中華大廈 /
第九屆 2007 新山福建會館 /
第十屆 2008 新山寬中草場 /
第十一屆 2009 財帛星君廟 /
第十二屆 2010 五福城廣場 新山承辦“廿七屆全國華人文化節”


****************************************************************************


●歷經12年,普天同慶


歷經了12年的歲月,新山縣萬盞華燈慶中秋活動發展至今,它是除了柔佛古廟遊神盛會之外,新山縣另一重要的節慶。


新山人慶中秋鬧足一個月,形成新山縣特有文化現象。洪德榮說,這項大型的慶中秋活動一路走來,其模式也傳到柔佛州其他縣屬。


他認為,每到農曆八月,萬盞華燈慶中秋活動就變成了新山各地區普天同慶的活動。


“它像一個文化活動的迴廊,從東北區至西北區,新山縣幾乎每個地方都在辦慶中秋活動。或許有些節目會重疊,但各地參與的居民不同。”


他覺得,萬盞華燈慶中秋已成為一種文化傳承,成功地把民俗節慶帶到學校。一些學生在中元節後,就會很期待中秋節的到來。


一些團體在舉辦萬盞華燈慶中秋活動,耗資龐大人力和物力,有的單位在辦了幾年後,因為“太累”而停辦。不過,也有的團體仍然咬緊牙根,每年持續舉辦。


洪德榮說,那是因為“三感”,即節慶感、使命感、投入感。許多團體領導在時節接近時,會“情不自禁”地去辦活動,不僅有使命感,而且也十分投入。


萬盞華燈慶中秋獲柔佛州旅遊局同意,被列入旅遊日曆內。洪德榮認為,這為大家帶來很大的鼓勵。


他說,萬盞華燈慶中秋活動工委會的未來目標,是把這項活動申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耗資上百萬令吉,26地點舉行


“第十二屆萬盞華燈慶中秋”從今年9月8日至10月2日在新山縣26個地點舉行,洪德榮說,這26個地區的活動經費總額超過百萬令吉。


他指出,今年,萬盞華燈慶中秋活動再次碰上全國華人文化節,不但令中秋活動增加許多新元素,一些承辦團體更作出大膽嘗試,例如:五福城廣場就耗資巨額打造彩燈區,從越南購入兩千多個燈籠,並派員到4所小學教導學生製作燈籠。


他說,五福城廣場也大擔地把原本一天的節目,延長至兩個星期。


******************************


●“中華杯”提升活動水平


萬盞華燈慶中秋工委會從2001年起,設立“中華杯”,以鼓勵各承辦單位提升活動水平。


連續3年奪冠的單位將能保有常年杯。今年受邀為評審團的成員包括:主任孫彥哲,委員:陳錦發、林炳錕、楊福貽、陳聲洲、羅良嘉、黃志坤、莫偉英、劉洸閥、林德明、李富新。


榮獲中華杯者,可得一座獎杯和1千500令吉獎金。除了中華杯之外,大會今年也和往年一樣,設有親善團結獎、創意獎、文化傳承獎、以及5份的精神獎;除了精神獎為500令吉之外,其餘獎金皆為1千令吉。


常年杯的鄰選標準包括活動的性質、參與活動的人數、節目內容、氣氛、內涵、藝術性、通俗性、創意,場地裝潢及牌坊設計等。


以前,評審團幾乎每一站都去,由於為了赶場,往往只在一處待半小時就離開,然而在評審離開時,活動高潮可能還未來到。後來,為了公平起見,評審團決定“分批”到不同地點評分。


孫彥哲透露,評審非常重視節目是否擁有文化傳承的元素,並反對節目過於商業化,至於演出者的穿著,也不可暴露。


他強調,亮燈、傳燈、傳燈歌、燈謎、燈籠,以及中秋食品是一定要有的。有些會館很用心,還准備傳統中秋食品,如菱角等。另外,也有的團體增添文化表演項目,如詩歌朗誦,值得讚揚。



Sunday, September 12, 2010

柔佛古廟拜月慶中秋:傳統獅藝邀請賽,展現獅藝精華


2010年9月12日星洲日報文化田:

----

什麼是傳統獅藝?您有多久沒看了?在來臨的9月21日晚上,柔佛古廟將舉辦“拜月亮慶中秋活動”,今年的慶中秋活動內容和以往稍有不同,在保留傳統文化項目之外,特別增設“瑞獅鬧中秋傳統獅藝邀請賽”,讓您欣賞傳統獅藝的精華所在。


9月21日晚正好是農曆八月十四日,為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正日的前一天晚上。當晚的月亮會特別圓,在這時候,與家人來到古廟參與慶中秋活動,將別具意義,令人難忘。


為了讓民眾搶先了解這次古廟慶中秋的精彩節目內容,《文化田》特地走訪柔佛古廟管委會主席林剛榮和古廟慶中秋活動策劃主任李志忠,並逐一為大家介紹參賽的獅隊。


9月21日晚上舉行的“瑞獅鬧中秋傳統獅藝邀請賽”,將有6支獅隊參加。當晚,獅藝邀請賽分兩個階段進行,期間穿插慶中秋活動致詞和拜月亮儀式等。


這6支獅隊分別來自新山洪揚體育會、沙威文青龍藝龍獅團、新山廣肇會館武術醒獅團、馬來西亞柔佛古來龍藝武術龍獅體育會、新山白鶴派武術體育會、哥打丁宜威武龍獅體育會。


柔佛古廟管委會主席林剛榮說,柔佛古廟慶中秋活動每年都會有個主題,工委會在保留傳統文化項目之外,也以創新方式呈獻新節目,每年平均吸引逾千民眾赴會。


也是活動工委會主席的林剛榮表示,古廟慶中秋活動的傳統文化項目,有撈柑結友、猜燈謎遊戲、燈籠製作比賽等。


他指出,前年和去年特設的主題活動,有婚紗秀和舞蹈比賽。


由於當晚會從晚上7時關閉直律街,他吁請民眾提前抵達會場,或將車輛停放在新山太平洋公主酒店露天停車場。


目前,在獅藝發展方面,關於高椿舞獅的國際賽事時有所聞,惟國際傳統獅藝比賽則較少見。也因為這樣,往往一般人較重視高椿舞獅,而逐漸忽略了傳統獅藝活動。


李志忠說,每一年,柔佛古廟慶中秋活動的主題都些不同,為了推廣和發揚傳統獅藝,柔佛古廟管委會今年特地增設了“傳統獅藝邀請賽”。


9月21日晚上舉行的獅藝邀請賽是根據“馬來西亞全國龍獅總會”的章程進行。整個賽會規定只可舞15種青的套路。若有隊伍欲呈獻大會規定以外的套路,則必須在比賽之前呈報名稱和套路,違者將被扣分。


每支參賽隊伍的表演時間不可超過12分鐘,但不少於10分鐘。另外,為了安全起見,大會嚴禁參賽隊伍以動物擺陣,以及禁用高椿式連環跳躍。


志忠表示,傳統獅藝能完整體現獅藝的獅型、獅態,以及舞獅的靈活性。


他透露,大會裁判由大馬全國龍獅總會裁判及隨隊裁判擔任,裁判們將從獅藝和鼓樂等方面進行評審。


根據參賽規則,每隊可派出10人,即一名領隊、一名教練、一名獅頭、一名獅尾、一名鼓手、一名鑼手,以及4名鈸手。此外,出場人數最少6人,不得超過8人。


詢及今年為何只有6支獅隊受邀參賽時,志忠解釋,由於受到當晚活動時間的限制,工委會被迫限制參賽隊伍數目,只允許6隊參加。


有鑑於此,志忠請柔佛武術總會副秘書魏玉潭幫忙聯絡,邀請州內的獅隊參賽。魏玉潭過去參與無數龍獅賽的競賽組工作,經驗豐富。


志忠透露,曾有人要求把參賽隊伍增加至10隊,但是,因為時間不足的關係,工委會實在沒法那樣做。此外,為了公平對待每一支隊,大會也不允許隊伍分A和B隊參賽。


---------------------------------


究竟什麼是傳統獅藝?高椿舞獅和傳統獅藝,這兩者之間有何分別?


其實,高椿舞獅源自傳統獅藝,其特點在於表演場所增設了高椿的裝置,隊員們必須在高椿上進行高難度的表演。


至於傳統獅藝,簡單說明就是指醒獅在平地上的傳統技藝演出。乍聽之下,讓人以為傳統獅藝似乎比高椿舞獅來得容易,惟其實不然,傳統獅藝有其精深之處,單以“採青”這個競技項目而言,採青手法就超過10種,十分考驗隊員的技藝。


從中國流傳至馬新一帶的傳統獅藝為南獅。在傳統獅藝賽中,獅隊必須要有採青動作。此外,獅藝賽所使用的道具,高度不能超過8尺。


舞獅的技藝最重要的是基本功,隊員必須有足夠的腰力,馬步要扎得穩,手腳要夠勁。更重要的是,舞獅頭者能持久舞動重達五六公斤的獅頭。


在舞獅步法方面,主要分為單提步、吊步、留馬步、坐馬步、小跳雙飛步、工字步、麒麟步、七星步、蟹形步、蝦形步及盤馬步。至於舞獅的喜怒哀樂,得靠隊員感受和會意。


除了一般形態外,隊員也得學習獅子的洗身、洗髮、洗眼耳鼻、捉虱、搔癢、抱腰、伏地、睡眠、滾身等動作。


-----------------------------------


●“瑞獅鬧中秋傳統獅藝邀請賽”


在“瑞獅鬧中秋傳統獅藝邀請賽”中,參賽隊伍可從南獅傳統競賽項目中,任選一項採青項目,或事先提呈所欲演出的其他採青項目。


以下為大會指定的15種南獅傳統競賽項目:


1.五福臨門(5粒橙或其他代替品)
2.招財進寶(香蕉、橙、生菜、元寶)
3.一本萬利(水盆青,即盆裡放銀角)
4.七星伴月(8粒橙或其他代替品)
5.步步高升(高青,只限上肩)
6.毒蛇攔路青(甘蔗青或其他代替品)
7.橫財就手(螃蟹青)
8.蜈蚣青(水果,辣椒或其他代替品)
9.登山(傳統式)
10.橋青(以桌子、長板或竹竿等為道具)
11.橋頭青(以桌子、長板或竹竿等為道具,橋前備青)
12.醒獅出叢林
13.枯樹藏金
14.醒獅出洞
15.醉獅

-----------------------------


●柔佛古廟拜月亮慶中秋--瑞獅鬧中秋節目流程:


7.00PM 直律街開始封路
7.15PM 獅藝比賽上半場(4隊)
8.00PM 燈謎
8.35PM 古廟慶中秋儀式
8.50PM 傳燈、提燈遊、拜月亮/參賽醒獅參拜
9.00PM 撈柑結友
9.20PM 柔佛古廟舞龍隊表演
9.35PM 獅藝比賽下半場(2隊)
10.20PM 頒獎:撈柑結友/燈籠製作賽、獅藝
10.30PM 活動結束

--------------------------------


●參賽獅隊介紹:


“瑞獅鬧中秋傳統獅藝邀請賽”,將有6支獅隊參加,以下簡介各獅隊:


●沙威文青龍藝龍獅團


沙威文青龍藝龍獅團成立於2000年。在過去10年,該團曾多次摘下全國冠軍榮銜。2005年,該團分別贏得“大馬第一屆雙獅高樁比賽”冠軍和“韓國世界舞獅賽”的亞軍。


●新山洪揚體育會


新山洪揚體育會成立於2000年,曾於2002至2004年代表大馬參與新加坡妝藝大游行。此外,也曾參與新山藝術節和旅游局主辦的“繽紛馬來西亞”活動的演出。


●新山廣肇會館武術醒獅團


新山廣肇會館武術醒獅團成立於1955年,是眾參賽隊伍中,成立年份最久的隊伍。該隊曾參與國內多項賽事,並贏得多個獎項。


●馬來西亞柔佛古來龍藝武術龍獅体育會


馬來西亞柔佛古來龍藝武術龍獅体育會成立於2004年,曾於2008年,奪下森州工商俱樂部龍藝龍獅團主辦的“世界傳統獅賽”的金獅獎。今年,則在森州文丁軍警協會主辦的全國傳統獅賽中,奪得优秀獎。


●哥打丁宜威武龍獅體育會


哥打丁宜威武龍獅體育會成立於1996年。該隊從1996年至2001年,曾榮獲8次高樁全國冠軍。今年,該隊在淡杯青團運主辦傳統獅藝邀請賽中,贏得亞軍。


●新山白鶴派武術體育會


新山白鶴派武術體育會成立於1969年。1994年,柔武術龍獅總會舉辦第三屆全柔武術龍獅錦標賽,該隊奪冠。該隊於2000年赴德國,參加第一屆世界傳統武術及傳統獅藝邀請賽時,榮獲冠軍。


-------------------------------


“撈柑結友”一直以來是柔佛古廟慶中秋的賣點之一,深受民眾歡迎。


活動工委會為了達到“結友”的真正目的,今年首次設下參加規則,只讓18歲以上的單身男女參與。


古廟慶中秋活動策劃主任李志忠受訪時說,“撈柑結友”活動的報名人數頂限為50名男士和50名女士,直至額滿為止。


他透露,活動設有5份大獎,每份價值250令吉,由得獎的男女共同分享。


柔佛古廟慶中秋活動,尚有其他精彩的節目,這包括:柔佛古廟舞龍隊的助興表演、蘇達夫老師的射燈謎遊戲、現場傳統燈籠示範會、手提式燈籠製作觀摩賽作品展覽等。


上述活動入場免費。民眾若有任何疑問,可聯絡新山中華公會(07-278 8999)。

Monday, September 6, 2010

首屆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




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於2010年9月4日晚上迎來首屆二十四節令鼓的國際盛事--“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各隊伍表現出色,賽事競爭激烈,來自新山寬柔中學的二十四節令鼓隊最終憑著《大暑》這首融合了節令鼓原創精神的鼓曲,奪下冠軍榮銜。

1988年,已故國家文化人物陳徽崇和新山文化人陳再藩聯合創立二十四節令鼓,而世界上第一支成立的二十四節令鼓隊就在寬柔中學。這一次,新山寬中二十四節令鼓能獲獎,更別具意義。

配合第二十七屆全國華人文化節的到來,新山這個節令鼓的“原鄉”,於2010年9月4日首次舉辦節令鼓的國際觀摩會,並邀請國內過去表現出色和得獎的隊伍參加精英賽,為節令鼓的歷史寫下新篇章。

這項節令鼓盛會於當晚7時30分至11時45分,在新山市政局室內體育館舉行。它是由新山中華公會第二十七屆全國華人文化節工委會主催,華總全國華團文化咨詢委員會廿四節令鼓推動組製作節目。

★★受邀參賽的大馬國內8支節令鼓隊:

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捕夢》
吉隆坡循人中學--《記一個時代》
雪蘭莪州加影育華中學《農夫之歌》
芙蓉中華中學《浪》
柔佛新山寬柔中學《大暑》
柔佛峇株巴轄華仁中學《冬盡》
砂拉越古晉中華第一中學--《夢.鼓村》
霹靂安順三民國民型中學--《心域》

★★二十四節令鼓馬來西亞精英賽榮譽榜:
金:新山寬柔中學--《大暑》

銀:吉隆坡中華獨中--《捕夢》

銅:吉隆坡循人獨中--《記一個時代》

最佳敲擊獎:吉隆坡中華獨中

最佳隊形變化:吉隆坡中華獨中

最佳編曲獎:吉隆坡循人獨中

最佳創作獎:新山寬柔中學


^^^^^^^^^^^^^^^^^^^^^^^^^^^^^^^






柔佛州務大臣拿督阿都干尼表示,二十四節令鼓起源於新山,隨後傳播到海內外,這項源自大馬的鼓樂擁有高水平的藝術表現,讓國人感到自豪。






“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在新山室內體育館舉行,阿都干尼受邀為大會嘉賓和為優勝隊伍頒獎。




阿都干尼在會上致詞時說,這項節令鼓的國際盛會是第二十七屆文化節的重點節目之一,他能參與這項節令鼓盛會,令他感到自豪和開心。



他說,就如新山中華公會會長林奕欽所言,這項活動十分精彩,讓人印象深刻。



他覺得,隊伍們昨晚所呈獻的演出不僅是國內最好的,也是世界上表現最棒的。



二十四節令鼓於1988年在新山成立。阿都干尼說,他感到自豪,因為節令鼓是在柔佛州的新山成立。



他表示,二十四節令鼓融合了文化遺產元素,擁有無限創意,表演造型絢麗和吸引人。



他透露,首相拿督斯里納吉也將在11月6日前來新山,參與第二十七屆全國華人文化節的開幕禮,與民共慶文化節。



當晚,阿都干尼與眾嘉賓被安排坐在場內階梯式坐位最高的位置看表演,眾人被節令鼓的表演給深深吸引。



須特別一提的是,當晚約莫11時35分,阿都干尼在頒獎給優勝隊伍之後,數華團領導原准備陪他步離會場,豈料,當他獲悉尚有冠軍隊伍新山寬中二十四節令鼓將呈獻最後一項表演時,他隨即轉身回到會場,然後直接坐在觀眾席上觀賞表演,直至表演結束後才離開。



***********************


當晚,柔佛州務大臣拿督阿都干尼也在致詞時透露,在獲得柔佛州蘇丹允准之下,柔州政府計劃將位於新山的舊州政府大廈,建設成“文化與藝術中心”。



阿都干尼希望這個文化與藝術中心未來可成為國內,甚至國際上最棒的一個文化演藝場所。



他認為,這個文化與藝術中心以後可向世界展示“一個馬來西亞”文化的多元性。



他表示,二十四節令鼓揚外海內外,這顯示國人成功締造了屬於大馬特色的文化表演。他相信往後還會有更多具有大馬特色的其他藝術表演將出現,並被發展起來。



他相信在各社會階層的攜手努力下,尤其是柔佛州的巫裔、華裔和印裔社群的齊心推動下,柔佛州、新山、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特區必定能成為國內或國際最棒的文化與藝術中心。


Sunday, August 29, 2010

首屆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擂響海內外


2010年8月29日星洲日報大柔佛文化田報導:



----


1988年,已故國家文化人物陳徽崇與新山文化人陳再藩聯合創立二十四節令鼓;世界上首支成立的節令鼓隊就在新山寬柔中學。



事隔22年後,節令鼓在國內開枝散葉,不僅遍佈全國,也如蒲公英般四處揚散,遠播到海外,如中國、台灣、美國、泰國等地。



根據統計,截至2008年,國內的節令鼓隊已超過90支,所培訓的鼓手超過5千人。



新山這個屬於節令鼓發源地的地方,即將在9月4日晚上迎來首個二十四節令鼓的國際盛事--“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



這可說是繼去年,節令鼓被政府列為國家文化遺產之後,所舉辦的第一場鼓樂盛事;活動場地--新山市政局體育館,可容納4千500名觀眾。



換句話說,9月4日舉行的活動也是新山節令鼓成立以來,將會是最多民眾赴會觀賞的一次。



這項節令鼓的盛會是由新山中華公會第二十七屆全國華人文化節工委會主催,華總全國華團文化咨詢委員會廿四節令鼓推動組承辦。



新山中華公會會長林奕欽受訪時透露,這項活動耗資15萬令吉,為了讓民眾參與這項盛會,工委會讓民眾免費索票。在8月中新聞發佈會之後,民眾反應熱烈,入場券在短短一個星期內就被索完。



目前,應邀參加全國精英賽的二十四節令鼓隊共有8支隊伍。這些隊伍在過去6年舉辦的節令鼓比賽中表現優越,並獲獎;至於來自海外的節令鼓隊則有4支。



在活動當天,來自海內外的隊伍將相互競技,帶來精彩的鼓樂演出。期間,大會將播放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二十四節令鼓隊早前在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比賽時演出的錄影片段。



此外,享譽國際的“手集團”也將呈獻一項長約6分鐘的鼓曲--《古典》,那集合了過去10年來,“手集團”經典曲目的演出段落。



關於節令鼓大馬精英賽只有8支隊伍參加,活動總策劃陳再藩受訪時透露,此次並非採取報名參賽方式,而是由華總節令鼓推動小組根據國內鼓隊過去的表現,去邀請那些表現優秀的鼓隊前來參賽。



陳再藩透露,受邀參賽的隊伍原本有9支,包括: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吉隆坡循人中學、吉隆坡育華中學、芙蓉中華中學、新山寬柔中學、峇株華仁中學、砂拉越古晉中華第一中學、霹靂安順三民國民型中學、大山腳日新中學。可惜的是,大山腳日新中學因臨時有事未能前來。



另外,當晚,有4支來自海外的節令鼓隊受邀表演,其中一隊來自台北,即台灣台北新莊鼓藝團;另3隊則是來自中國和新加坡,他們是:中國福建泉州華僑大學鼓隊、中國潮州電視台二十四節令鼓隊、新加坡中正中學(義順)鼓隊。



****************************



陳再藩指出,“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有許多第一次:



1.列為國家文化遺產後,首次大規模進行的節令鼓活動。



2.國內首辦的國際二十四節令鼓觀摩會。



3.首次以各隊伍表現,邀國內隊伍參加精英賽。



4.有史以來,有柔佛州務大臣出席的節令鼓表演。



*******************



2008年12月,陳再藩在新山寬中二十四節令鼓隊慶祝20週年晚宴上說,新山作為節令鼓的發源地,應在此地舉辦“鼓節”。沒想到,兩年後,他的願望終於實現。



陳再藩視“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為新山舉辦的第一次鼓節。



他表示,該活動將邀文化部、州政府和新山社團的代表前來觀賞,這是讓鼓節繼續辦下去的最重要條件。



“若好好發展,可使新山成為一個國際鼓節的重鎮。這也符合地方政府欲將新山打造成文化與歷史城鎮的目標。”



“我希望的鼓節是兩天的活動,其中一天是各民族和外國的鼓樂觀摩,另一天則是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和國內比賽。”



******************


對於舉辦“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陳再藩認為,新山中華公會會長林奕欽與副會長陳聯順非常支持,這讓他很感動。



他說:“這好像22年前,我們要成立節令鼓隊。我把建議帶到新山中華公會理事會。時任會長的郭鶴堯號召新山五幫,每團體贊助4面鼓,結果,就這樣成立了二十四節令鼓隊。”



“當年,郭老就像是為節令鼓接生的人。”



陳再藩說:“陳徽崇和我有個理想:節令鼓不只是大馬的,也應推廣到國外去。”



2005年,陳再藩和陳徽崇到中國湖南,參與祭拜炎帝的活動。



“當時,我們認為,二十四節令鼓概念容易傳播,但是若要把真正實在的節令鼓傳到海外並不容易。”



那次的中國之行,讓陳再藩了解到若要將節令鼓傳播到海外,必須將節令鼓“輸出”到海外。



目前,所見的節令鼓“輸出”方式有兩種。第一種輸出方式,是由畢業的節令鼓鼓手到海外升學時,在所就讀的大學成立方始節令鼓隊。



以此情況成立節令鼓的大學,包括:中國華僑大學、美國和新加坡等地的一些大學。這些畢業生憑著熱情,將中學習鼓經驗帶到國外,像蒲公英這樣飛出去,生命力強。



他指出,今年,在新山客家公會會長蕭光華的安排下,中國廣東客家梅州進光中學的老師來到寬中學習二十四節令鼓。過後,寬中也派畢業鼓手到那所學校協助培訓鼓手。以這樣的形式教鼓,屬於第二種輸出方式。



另外,華僑大學鼓手為廈門竹壩小學培訓鼓手,可說是中國第一個國產的節令鼓隊。



“節令鼓傳播的道路很多樣,但每個身影,都讓人感動。教鼓對學生而言,是生命裡很重要的經驗。”



**************



回想過去,陳再藩認為,新山是個繼續“造節”的城市。從遊神、中秋園遊晚會到萬盞華燈慶中秋,甚至從九舞到十九舞;從十七屆文化節的南方之路到第二十一屆文化節,新山華社都在創造文化節慶。



“這次的鼓節,就是未來“鼓節”造節的第一步。通過9月4日的節令鼓盛會,可把節令鼓發展推向更高層次,與國際接軌。”



“以後的鼓節未必一定在新山舉辦,新山可塑造一個模式,然後輪流在新山或國內其他州,或在新加坡及其他國家舉辦。”



*******************



針對陳再藩建議將“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與全國精英賽”發展成一個國際鼓節,華總文化咨詢委員會二十四節令鼓推動組主任吳聖雄受訪時表示,新山作為二十四節令鼓的發源地,它擁有足夠條件,成為二十四節令鼓國際鼓節的舉辦地點。



然而,吳聖雄覺得,若要舉辦國際鼓節,得進行周詳策劃,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籌備,這包括:邀請海內外鼓隊,尤其是與海外鼓隊敲定檔期,以及尋求各方資源配合等。



過去二十多年來,國內不論是北馬、中馬,或是南馬的節令鼓隊都曾辦過節令鼓的觀摩會或培訓營。



也是手集團負責人的聖雄認為,通過這些活動,雖然讓國內各節令鼓隊有機會表演各自所學,惟各隊伍卻未能真正達到交流和分享的目的,許多隊伍在比賽結束後,就匆匆離開。



過去,國內的節令鼓隊在敲定活動日期之前,並未互相聯繫和協調,導致許多活動撞期,讓有意參加者左右為難,這也產生資源浪費。



聖雄表示,“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工委會特地安排9月5日早上進行比賽評述,讓各隊進行交流會,從而建立一個更密切的聯繫網,避免活動出現重疊。



*****************



多年前,王志浩與一群好友在新加坡創立了“驚鼓人”,並在新加坡默默耕耘推動節令鼓的活動。他在新加坡指導的第一支鼓隊來自中正中學(義順)。



在來臨的節令鼓盛會,志浩將陪同其助教李俊文帶領中正中學(義順)二十四節令鼓隊來到新山。



該隊將帶來鼓曲《鼓動歲月》,這是該隊於2006在北京鼓樓,以及2008年在日本全國高中太鼓賽表演的曲目。



對於新山將舉辦首次節令鼓的國際盛會,志浩表示,新山是節令鼓原鄉,也是兩位陳老師活躍的文化田。



“我极力推崇以兩位陳老師和新山為節令鼓的集中地,由老師為樹,新山為根,將節令鼓由點而面的擴散發展出去。”



志浩認為,這項活動的最大意義應該是讓新山人擁有應有的驕傲。無論政治經濟還是城市規模,新山就是節令鼓的發源及發展地。



他希望所有以節令鼓為本的團体,都推崇并維護新山的節令鼓“血脈源頭”的地位。



對於以學校為單位的鼓團,他覺得,比賽還是擁有其積極和正面的意義;好的評審制度和評判將會為節令鼓帶來更完善的發展。



不過,他覺得,在過去22年裡,節令鼓的數量發展太快,目前或許是靜下來,思考如何加深節令鼓內涵的最佳時机。



他透露,2008年,他有幸隨新加坡中正中學(義順)拜訪日本,與活躍30年的日本太鼓教練交流,明白比賽對日本太鼓在青少年圈內,保持和維護日本傳統文化的積极性,還有日本對太鼓的廣大定義,使到日本太鼓在世界各地都能發芽。



“其實,日本現在的太鼓團,鼓樂不完全是傳統的,對他們來說,文化雖然保留在傳統的范圍內,但是對太鼓鼓藝而言,創新就是傳統,這與節令鼓不謀而合。”



對於陳再藩提議每兩年舉辦“鼓節”一事,志浩認為,若經費允許,他支持這項建議。他覺得大馬節令鼓的數量很多,若成事的話,其規模可遠遠超出目前的嘗試。


Sunday, August 15, 2010

追思鴻珠與新書推介



2010年8月16日星洲日報


----


備受學生和親友敬愛的新山寬柔中學地理科老師陳鴻珠逝世203天,她的丈夫李雲忠為了傳揚鴻珠的大愛精神,特地編著了《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這本書。8月15日舉行的追念鴻珠和推介新書的活動十分感人,鴻珠的真善美精神將永植眾人心中。



這場深具意義的“追念鴻珠暨《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新書推介禮”,於15日上午11時15分至下午1時15分,在新山寬柔中學大禮堂舉行,與會者近千人,他們有許多是鴻珠生前的親友、師長、同事及學生。



活動尚未開始,場外便出現人龍,有許多人排隊購書,放眼望去,買一本書的人算少數,大部份人手裡都拿著兩本以上的書,有者更一次過買了十多本,他們是為遠在國外或無法抽空前來的朋友代買書籍。



長達2小時的活動,安排了詩歌朗誦、歌唱表演來追念鴻珠。期間,有數人受邀上台致詞,眾人的談話,讓人想起了鴻珠的點點滴滴,令人鼻酸。



不僅是坐在台下的與會者落下淚來,就連數位負責攝影的學生也忍不住流淚。



在活動最後階段,則是播放短片,讓與會者通過簡短的文字和圖片,了解這本新書的內容。



受邀上台致詞的人士,包括:馬來西亞留台聯合總會會長姚迪剛、新山留台同學會副會長李銀福、新山寬柔中學校長許宗森、陳鴻珠的妹妹陳虹冰,以及對妻子鴻珠有無限緬懷的李雲忠。



另外,大會特別進行一項儀式,將“陳鴻珠教育基金”3萬令吉移交給寬柔中學,由董事長陳偉雄接領。這筆款項將資助清寒子弟來寬中就讀的經費。



本地著名創作人彭學斌也特地從吉隆坡南下,在活動尾聲時,為好友鴻珠獻唱兩首歌曲,一首是鴻珠最喜歡的歌曲《天堂》,另一首則是學斌為鴻珠所寫的《一定要說再見》。



****************



在“追念鴻珠暨《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新書推介禮”上,李雲忠在會上致詞時數度哽咽,但他仍然堅強地告訴大家,鴻珠的大愛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並隨著這本書的發行,傳播開來。



李雲忠坦承在出版書和舉辦這活動時,心情复雜和矛盾,惟經反复思索後,最終決定為鴻珠完成這件事,這也讓大家對鴻珠的思念與感激,有個抒發情感的寄托。



他說,鴻珠生前雖然十分低調,當他從面子書上看到許多有關鴻珠的文章和學生留言後,他覺得鴻珠是屬於大家的,自己不應自私地佔有她。



“她有著真善美性情和無私的大愛精神,我覺得我更有責任將之傳揚出去,以便讓更多的人從鴻珠身上,在這看似平凡卻不平凡的人生中,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無論在怎樣艱難情況,絕不可放棄。”



他在會上感謝所有曾在鴻珠生病期間給予幫助、提供文稿、參與書籍製作以及協助這項追念活動和新書推介的人士,並一一唸出眾人的名字。此外,他也特別感謝《寬頻》製作有關鴻珠的電影《地理筆記》,和追念活動的短片。



在鴻珠病逝後,雲忠於今年5月成立“陳鴻珠教育基金”,此基金附屬下新山留台同學會之下。他將當初捐助鴻珠醫療費的剩款,及其他捐助共4萬令吉,捐入陳鴻珠教育基金。



雲忠說,為秉持鴻珠的精神,幫助貧寒子弟升學,陳鴻珠教育基金不會設定申請時限與數額,撥出的助學金數額將依個案處理。



他表示,或有人會質疑基金的資金在此情況下很快用完。惟他認為,若錢一直放著,就無實質意義。即使基金的資金用光了,他們也會設法籌措。



他表示,《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書籍出售所得將全數捐入“陳鴻珠教育基金”。



他解釋,該基金暫附屬在新山留台同學會之下,5人管理小組進行管理,並定期向留台同學會呈報賬目。



他指出,剛從“陳鴻珠教育基金”撥出的3萬令吉,是以基金名字作為清寒子弟入讀寬中的經費。



他也透露,該基金共批准了三筆申請,共9千令吉,受惠者包括一名國中生,以秉持鴻珠生前有教無類的精神。



*******************



陳鴻珠生前有3個心願,其中一個心願是鴻珠希望能看見雲忠出版第二本文集。雲忠表示,他會儘快完成這項心願,並在出版後,燒一本給鴻珠。



他說,鴻珠是偉大和健康的。在這十多年來,除了間中兩三次治療期和患病後期,她平日的生活品質相當好,根本看不出她患病。



他認為,以深層來想,她比任何人更健康,因為鴻珠的心靈豐盛,思維健康,態度積極,所以,她才可發揮大愛精神,關心身邊的人,無怨無悔地投入所有心力,去為學生授業解惑。



他解釋《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這本書就是從鴻珠的精神層面,劃分出六大章節。他希望學生從書裡尋得人生意義,不論是感情、為人道理等。



他隨後按照章節,介紹該書。他指出,書中收錄55篇作品,除了鴻珠的20篇作品,他寫的7篇文章,其他則來自師長、家人、朋友及學生的文章。書中也收錄鴻珠的語錄和片語。



鴻珠對教育熱誠和執著,對學生無私貢獻與關懷,因此深受學生愛戴。至於對待親人、朋友和師長,也一樣熱誠和關懷。從這本書可看到更完整的鴻珠。



**********************



李雲忠特別提到,書中一篇名為《小太陽》的文章,並說了一段故事。



他表示,鴻珠心思細膩,常為別人著想,在患病期間常感內疚,總努力地要健康生活。這篇文章是鴻珠患病期間,為了減輕醫藥負擔,特地寫來參賽的文章。



他表示,雖然這篇文章最後沒得獎,但是,《小太陽》是鴻珠想對學生說的話。



他說,書中附送的明信片,上面印有地址,購書者可將明信片寄給雲忠,然後由鴻珠家人在鴻珠祭日時燒給鴻珠。此外,購書者也可親自帶著明信片前往祭拜或自行保留。


*****************
李雲忠表示,書中第四章節《她的勇敢抗戰》只收錄一篇文章--《生命線上的拉扯》,這敘述了鴻珠在患病後期如何勇敢抗戰的故事。

他透露,由於故事太過感傷,他曾憂慮是否該把這篇文章放進書中。
然而,為了讓大家知道鴻珠如何抗戰,並希望大家能藉此放下和釋懷。他最後還是決定把這篇文章收錄在書中。

他認為,鴻珠的離去是種解脫。他唸出書中的一段話:“她往生後的世界是美好的,因為她在世的功德,足以讓她在往生後享有應有的回報,我的內心也期盼她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病痛、沒有哀傷、沒有牽掛,漂漂亮亮、平和安詳地在另一端的世界裡。

“一切將漸歸於平靜。她照亮了每個人心中那盞良知的燈火,讓人切切實實感受到人間的真善美。驟停的大雨後,必會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我想,結局應該是這樣的。”

**********
新山寬柔中學地理科主任陳虹冰表示,在這網絡時代,陳鴻珠生前仍堅持進行地理研究工作,所以,除了教師辦公室外,圖書館也彷彿成了鴻珠在學校的第二個家。

也是陳鴻珠妹妹的陳虹冰在會上說,從師大地理系的地理教育論文發表,到每年寬中畢業刊的地理研究報告,鴻珠總是堅持著地理教育與生活結合的重要性。

虹冰認為,通過《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這本書,除了可看到鴻珠平日待人真誠的一面,也能見到鴻珠一生中一直努力鑽研的地理教育論文。

她說:“作為本校地理科主任的我,真的很感謝在過去的5年來裡,鴻珠總為我們地理科校外考察活動加分。”

她指出,通過鴻珠深入淺出的論文分析,讓每次寬中校外考察活動收穫豐富。

雖然忙於兼顧家庭和教學兩方面,惟鴻珠對於地理教育論文的研究工作,卻不曾放棄。待看完鴻珠的地理研究論文後,大家必會發現和感受到鴻珠在地理教育研究工作上的熱忱與執著。
************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會長姚迪剛表示,陳鴻珠老師對學生的那一種視為己出,完全出於內心的關懷,是那麼的真誠和感人,是人性光輝的最高貴展現!

他認為,全馬各地的留台組織及留台人積極推動,鼓勵學生赴台升學,當中做得最出色,最成功的,莫過於陳鴻珠。

“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陳鴻珠,是最恰當不過!”

他認為,陳鴻珠之所以贏得學生愛戴,是因她在上地理課時,必事先佈局一番,從地理觀象衍生出的人生哲理,總能令學生感悟良多。

“正如學生們所說:她不僅是教地理,更是在教道理。”

他指出,鴻珠熱愛教育,珍惜生命,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權力,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受教育機會,更熱衷與給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增添價值,無悔地默默從事育人工作。

他說,《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既載道,更言志,希望這本書將為人們帶來更大的鼓勵及衝擊。

“在眾多醜陋的人性當中,我們的確非常需要看到人性善良,無私的一面,而這書的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鼓勵。”

他指出,雲忠在書中提到,鴻珠最終是賠本的,把健康也奉獻出去了!惟他認為,鴻珠窮及一生貫徹了有教無類的至高境界,是留台人為教育奉獻的最完美表現。

他表示,那也是留台人的典範、驕傲和光榮。鴻珠貢獻的時日雖短,但其精神卻是永垂不朽。

新山留台同學會副會長李銀福表示,鴻珠不斷把清寒的同學推薦給該會,從而創造了不少奇蹟,鼓勵了許多學生繼續升學。

李銀福也在會上向鴻珠報告了三位同學:阿寶、許潔慧和葉鐀蔚赴台升學的狀況,3人皆考獲佳績。
****************
新山寬柔中學校長許宗森在會上表示,陳鴻珠生前是位非常盡責的地理科老師,為人勇敢、有耐心和愛心。

許宗森說,雖然鴻珠與大家在一起的時間不長,但是,她留下的是一個大愛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他透露,鴻珠曾是他學生,是名用功和勤勞的學生。

談到“陳鴻珠教育基金”,他說,這個基金將協助清寒學生完成學業,它延續了鴻珠對學生的愛。
*****************
前任新山寬中校長張拔川受訪時說,陳鴻珠是個教學認真的好老師,曾獲得5次最佳老師的獎項。

張拔川很欣賞她的為人,因為鴻珠對教學十分認真,也和關懷學生。

他說,今年1月的追悼會和今天新書推介禮,所出現的人潮洶湧場面,在新山是很難見到的。

他感嘆地說,鴻珠在杏壇服務15年雖然短暫,但她的敬業以及愛護學生的精神會永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

陳鴻珠老的學生庄秀娟(23歲,銀行職員)今天一口氣買了10本書,原來,她除了幫自己買書之外,也受同學所托。其中一位托她買書的同學現在印度留學。

秀娟於2005年畢業,鴻珠是她高一至高三的地理科老師。

***************

身為鴻珠在僑大時期的朋友兼室友的彭學斌受訪時說,他所創作的《一定要說再見》這首歌,是紀念陳鴻現的電影《地理筆記》里的插曲。

這首歌其實是電影中的陳老師要唱給一名即將去台灣升學的學生,表達她對學生的不舍。

他也表示,當影片監製羅傚懷要他在一個禮拜內寫首關於陳鴻珠的歌時,起初他想拒絕,但因被劇本感動,所以便答應下來。就在那天晚上,他的感覺非常強烈,回憶起很多關於她的一切,所以便很快在短短的兩天內完成這首電影插曲。

讓他覺得難得的是,陳鴻珠去世至今仍有不少人到她的面子書表達對她的思念,他也在與鴻珠的學生接觸後,看到了她生前和學生之間的真誠互動。
************
在兩名熱心人士贊助下,150本的《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將贈送給全國獨中和華社民間籌辦的學院。

研討會探文物館方向

2010年8月15日星洲日報文化田
----
數年前,有幸到日本東京採訪旅遊景點。活動最後一天,特別提出到東京博物館參觀的要求。由於全團只是我一人有興趣參觀博物館,其他人都想去購物,因此日籍導遊和我唯有“脫隊”搭乘捷運前往。

屬世界級的東京博物館令我大開眼界。在入口處,除了備有圖文並茂的各語文手冊外,櫃台也備有各種語音的導覽機,供遊客選擇。若需要館員導覽也沒問題,只要登記即可。

東京博物共有四五層樓,面積足足有數個新山市政局體育館那樣大。它結合各類展館的元素,包括:傳統文物的展示、歷史模型展、珍貴影像播放、社教推廣區、紀念品藝坊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館方將當地一項遊神盛會製成一個巨大的立體模型,把遊神隊伍和參與民眾的表情和動作雕刻得細膩生動,不禁讓我想起新山的柔佛古廟遊神盛會。

去年10月3日,新山歷史掀開新章,因為這天是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開幕的日子。

新山中華公會集合各方之力,打造了新山第一所從華社角度述說歷史的文物館,有別於其他官方博物館,它開了另一道窗,讓友族和海外人士了解華裔在這片土地的歷史與貢獻。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的正門前方是依布拉掀路,後方是陳旭年街。文物館正好搭上了政府擬將老城區發展成文化古蹟旅遊區的列車。

從開幕到現在,剛好10個月。到文物館參觀的人士,除了海內外學者之外,尚包括本地學生。另外,再配合著每星期六舉行的陳旭年文化街活動,文物館也成了人們在後巷閒逛時,順道遊覽之處。

今年的柔佛古廟遊神盛會,把人潮也引進陳旭年街,文物館參觀人數突然倍增。一些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馬華青甚至表示,他們因看遊神而“無意間”發現文物館,這令他們感到格外驚喜和自豪,因為新山華社終於有了自己的文物館。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的發展備受各界關注。如何永續經營,該鎖定哪個方向發展,各界有不同建議。

8月21日早上9時至下午5時30分,新山中華公會與南方學院將在南院舉辦“文物館經營管理研討會”。活動主催單位為“馬來西亞20年行動方略推動委員會”。
受邀學者共有5人,他們將分享文物館的管理經驗及專業知識。

他們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前任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鄭秀梅、前任新加坡檔案局副局長林源福、韓江學院華人文物館館長葉耿瑾、吉隆坡及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執行長陳亞才。

鄭秀梅擔任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多年,最近調任國家紡織品博物館館長。她將以國家博物館為核心,談如何通過文物展示,凸顯大馬多元文化特色。

林源福擁許多舉辦展覽的務實經驗,他卸下檔案局副局長工作後,仍活躍於馬新兩地文化工作,現為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名譽館長。

台灣有許多文物館是古跡修复過後再利用的,丘如華是古跡維護專家,他將帶來台灣及國際間古跡修复再利用的寶貴經驗。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管委會主席何朝東受訪時透露,研討會可讓大家集思廣義,探討如何有效永續經營文物館。

何朝東認為,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也可趁此機會,聽聽其他文物館的經營方式,進而找出一個適合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未來要走的方向。

***********

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於去年7月,啟動“馬來西亞20年行動方略”,提出保護文化資產的發展導向,鼓勵各地區成立文物館。

在行動方略下,“文化遺產管理”協調人是隆雪華堂執行長陳亞才和新山文化人陳再藩(小曼)。

“文物館經營管理研討會”總策劃暨南院學術研究處主任安煥然透露,當上述建議提出後,各地華團掀起一股籌辦文物館的議論。

安煥然指出,目前,國內屬於民間組織經營且辦得不錯的文物館,計有:檳城韓江學院華人文化館、霹靂務邊文物館、柔佛州的金馬士沈慕羽館,以及新山中華公會屬下的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

即將於8月21日舉行的“文物館經營管理研討會”,受邀的主講人有來自台灣的學者和馬新兩地官方文物館的負責人。

安煥然說:“過去,民間組織在經營文物館時,各自為政,但是,它們卻可能面對同樣的問題。”

“就如小曼說的:這項研討會是華社首創。這是個很好的對話空間,讓大家互相吸取教訓和學習。”

“研討會也讓大家從官方文物館負責人那兒,知道如何從政府那兒獲取資源來發展文物館。”

他強調,有無專業人才經營文物館是必須受到重視的,永續經營不能單靠熱情。

***********************
今年7月初,何朝東到哥打丁宜參加“世界文物館日”。負責人告之該地舉辦世界文物館日多年,首次有華人參加。當天與會者都是友族,中華公會的組員包括他在內是唯一華社代表。

何朝東感慨地說:“教育局已開始鼓勵中小學辦文物室。政府現已這樣做,華人自己應要醒覺!”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於2009年10月3日開幕,比起其他文物館,年資尚淺。
何朝東表示,文物館剛成立,還有很多東西有待改善,如需不斷添置資料。他呼吁民眾把具價值的史料和文物捐給文物館展覽。

談及文物館最新動態,他指出,繼“各籍貫婚嫁展”之後,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將換上新的主題展,即“古行業與懷舊行業展”。

***********************
文物館負責人的認知很重要,得明確知道文物館的發展方向與定位在哪裡。

安煥然說,一般而言,文物館具四大功能,即展覽、研究、典藏、推廣教育。這四功能是文物館學一直強調的。若要兼顧上述四種功能,必須有政府的財力和人力的大力支援,否則很難盡善盡美。

以“台灣文學館”為例,台南市政府每年資助1億8千萬新台幣,作為文學館的維持費。他認為,在有官方全力支持下,文物館才能兼顧展覽、研究、典藏、推廣教育這四大功能。

在沒官方全力支持,民間文物館若執意要兼顧這四大功能,是很困難的。倘若照搬不誤,文物館就可能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問題,難以永續經營。因此,作為一個民間經營的文物館,必須找出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安煥然覺得,國內的民間文物館應將定位放在“展覽”和“推廣本土教育”這兩項目上,讓文物館變成一個與社會非常貼近的文化地標。

他說,由於普遍面對財力和人力缺乏的問題,民間文物館較難做到典藏和研究的工作。

他建議,民間文物館在推廣鄉土教育時,結合其他團體,整合各方人力與財力資源舉辦活動,如:系列新山講古活動和座談、新山文化徵文比賽、製作通俗性新山古跡導覽小冊子、古跡尋寶遊戲等。

********************

何朝東透露,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管委會還未設有專屬的網站,文物館的相關資料尚附屬在新山中華公會底下。目前,公會正重整網站的內容,文物館的資料也會一併處理。

談及推廣教育的問題,何朝東指出,新山和士姑來地區已有數所小學分批到文物館參觀。這些學生是乘數輛巴士到來,接著再分批由館員進行導覽。

他透露,校長扮演關鍵角色,遺憾的是,有些校長推說要獲教育局發信,才能安排學生到文物館參觀,無形中阻卻了文物館推展本土教育工作。

******************

●研討會報名費:公眾50令吉;學生10令吉(含講義、參觀文物館交通費、門票、午餐、茶點);報名處:新山中華公會(07-27 88999)或南方學院學術研究處(07-558 6605轉136)。

追念陳鴻珠精彩人生地圖


2010年8月8日星洲日報文化田

----

“她不只是教我們地理,也教會我們道理。”

今年1月24日,一位用生命教書的地理科老師陳鴻珠病逝。當惡耗傳出之後,她來自海內外的學生紛紛赶返新山,見她最後一面。追思會那天,人群把綿裕亭的3個閣都“擠”滿了,大家的心很痛,淚水不聽使喚地流下。

在那數天裡,從海內外寄來的悼念信件和電郵紛至沓來。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陳國川也托學生捎來了悼文。在眾人眼裡,鴻珠是個真誠,善良及充滿愛心的人。

陳鴻珠於1995年到寬中執教。她從1995年至2005年期間,5次獲選為最佳老師。

作為地理科老師,她每次批改地理筆記時,總會在筆記本寫上鼓勵的話語,至於學生也會將心事寫在地理筆記,和她分享。

鴻珠觀察細微,有時甚至比班主任更早發現學生的問題;被她教過的學生,都很珍惜這本地理筆記。

在杏壇服務15年裡,她曾幫助許多貧困和問題學生度過難關,鼓勵了許多放棄學業的學生重投校園,到海外升學。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即使她在患病期間,也強忍虛弱身子,為學生義務補習地理。

鴻珠逝世時,終年41歲。鴻珠雖然走了,但是,她卻留下了一個“大愛”的精神。

深愛妻子鴻珠的李雲忠為了讓妻子的大愛精神傳承下去,從今年2月著手編著一本追念鴻珠的文集。

雲忠收集了有關學生和師長書寫鴻珠的文字,以及鴻珠所撰寫的文章和地理研究報告,至於雲忠自己也寫了數篇文章。

這本文集叫作《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內容分為六大章節,即:《她的愛情故事》、《她的有教無類》、《她的待人處事》、《她的勇敢抗戰》、《她的美麗世界》、《她的歷來作品》。

這本書收集了55篇文章,當中,有20篇是鴻珠的作品;全書共246頁,前半部的彩色頁數有133面。

書中所收錄的照片超過50張,有鴻珠大學時的留影、在寬中執教時與學生的合照、鴻珠與家人的生活照,以及追思會所拍的照片等。

李雲忠受訪時說,因為鴻珠生前是地理科老師,所以,這本書的排版與設計,儘量採用與“地理”相關的元素來呈現,例如:書名是“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在書的封面裡,鴻珠就站在世界地圖旁邊。

為了讓教學活潑生動,鴻珠生前常精心設計各種問題,讓學生分組搶答,“星星卡”和獎狀是她獎勵學生進取的方式之一。

翻開文集,在《她的有教無類》這個章節裡,有兩面印了許多“星星”,星星裡面寫著許多字。原來,那是鴻珠生前留下的“語錄”。許多學生在鴻珠病逝後,把她說過的話寫在面子書上,經由雲忠查證後,收集上來的。

稍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這些“語錄”有按著不同的內容,以三種不同顏色的“星星”來區分。印上紅色星星的,與愛情有關;印上黃色星星的,是從地理延伸而來的道理,例如:“世上沒有不會停的雨”;至於藍色星星,則是比較有趣的話,例如:“老師出去一下,有壞人別怕,要喊。”等。

**********************

陳鴻珠有3個遺願,第一,希望丈夫雲忠買一輛新車;其次,希望與雲忠和兒子翊軒重遊台灣;第三,盼雲忠出版第二本散文集。

雲忠透露,在鴻珠患病期間,他已著手書寫第二本散文集,並計劃今年內出版。他萬沒料到這本散文集還沒來得及付梓,鴻珠就已離開。而今,先出版的反而是這本追念鴻珠的文集《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

有人曾質疑為何要在此時出版這本書,這讓他內心開始矛盾起來。

他反覆思索:鴻珠平時喜歡低調,這次出書這麼高調,鴻珠會不會不喜歡?

然而,經過一番煎熬之後,他想通了,其實,這世上並沒絕對的對或錯,作為丈夫的理應出版這本書,因為這樣能讓更多人讀到鴻珠為人處事的無私精神,將她的大愛傳揚下去。

雲忠強調,這本書最重要的是鴻珠的精神,而全書就是以她的精神層面來劃分。

他指出,收錄在書中第二個章節的兩篇文章:《小太陽》和《彩繪人生》,是鴻珠想對學生說的話。

鴻珠病逝後,她的學生在面子書上成立了“陳鴻珠老師 RIP”,截至今年8月7日,登記成為會員者超過5千人。《彩繪人生》曾被放在此處,至於《小太陽》則尚未發表。

***************

書中的第一個章節為《她的愛情故事》。在此章節中,除了《初戀》的歌詞及由鴻珠友人吳怡玉寫的《她跟他,教會我愛的樣子》之外,有3篇文章是雲忠所寫,即《在異鄉的初戀》、《生命中難以承受的輕》、《我的氣象顧問》(取自雲忠第一本散文集)。

《異鄉的初戀》是書中最長的一篇文章,從中可看見當年初次踏上台灣,青春可人的鴻珠如何遇上他的另一半,他們倆如何在窮困艱辛的環境下,攜手共度苦難,並同時兼顧課業,在學業上表現優異。

回想過去,雲忠說:“她在課堂上,常提她的愛情故事,例如:她會告訴同學怎樣在我身上看到那道光。”

他說:“我們的愛情雖然平淡,但是,我們的生命是精彩的,是一種平凡、踏實的精彩。”

《在異鄉的初戀》有提及尚在僑大唸書的鴻珠和雲忠結伴到金山,他們倆省吃儉用,僅以麵包和一杯12元台幣的排骨雞麵充饑。兩人共享一杯泡麵,多年以後仍刻骨銘心。

雲忠說:“愛情不需要奢華的享受,只要單純的心靈交匯即可。”

***************
陳鴻珠從小立志當老師。她大學畢業後,就投身教育工作,桃李滿天下。

書的第二個章節《她的有教無類》,收錄了許多鴻珠與學生的故事。從這兒,可看見鴻珠對學生的關愛與不放棄。著手寫這些文章的學生有十餘人,包括阿寶、葉振昌等。

除此之外,鴻珠好友李銀福也執筆寫了篇文章--《我又發現鴻珠的一件好事》,也讓大家知道鴻珠生前幫了許多學生,不斷鼓勵學生繼續升學的事。

為了這本書的出版,留台學生林海崴也特地在台灣遠處,寄來了《給翊軒的一封信》。這篇文章提到:“鴻珠老師是世上最好的老師,也是世上最好的媽媽。”

雲忠說,《她的有教無類》所收錄的文章,執筆者從不同角度切入,讓大家看到了更完整的鴻珠。

***************

書中的第三章節--《她的待人處事》收集了鴻珠師長、朋友、高中同學、校長、系主任,以及家人所寫的文章。

雲忠透露,鴻珠對教育充滿熱誠,深受學生愛戴,通過第三章節--《她的待人處事》,可讓大家看見鴻珠平日如何關愛長輩和朋友。

他說:“鴻珠是一個好老師,或者,更准確的說,她是一個好人。”

*******************

第四章節--《她的勇敢抗戰》僅收錄《生命線上的拉扯》這篇文章。

看這篇文章的人,會被深深感動,不僅是校對此書的人哭了,就連負責排版的編輯也難過流淚,差點影響了工作進度。至於記者本人也在挑燈夜讀時,忍不住落下淚來。

談及《生命線上的拉扯》,雲忠透露,他曾猶豫要不要把這篇文章放進書裡,內心夾雜了許多矛盾,對文章改了又改。

文章讓看的人很傷感,可是,它卻充份體現了鴻珠如何勇敢對抗病魔的堅強精神。

雲忠說:“其實,傷感也是一種力量!”

在鴻珠病情惡化期間,她關上了手機。雲忠覺得,把那一個半月的情況寫出來,是讓那些關愛鴻珠的人們知道當時她如何與病魔戰斗。

“她的大愛精神,我不應該自私地佔有,而應與大家分享,因為鴻珠是大家的。”

*************************

在第五個章節--《她的美麗世界》所收集的文章,可說是鴻珠往生之後,留給大家的省思,這包括:李雲忠寫的《結局應該是這樣的》、以及其他報章評論文章,如:林明華的《她用生命教書—悼陳鴻珠老師》、李德慧《鴻珠,你走了!》、楊邦尼《教書不是職業,是志業》,以及舒慶祥的《陳鴻珠老師葬禮給人的啟示》。

在此,從《結局應該是這樣的》中,截取一段:

“我選擇相信。因為她在世的功德足以讓她在往生後享有應有的回報,我的內心也期盼她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病痛、沒有哀傷、沒有牽掛,漂漂亮亮、平和安詳地在另一端的世界裡。

一切將漸歸於平靜。

她照亮了每個人心中那盞良知的燈火,讓人切切實實感受到人間的真善美。驟停的大雨後,必會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

我想,結局應該是這樣的。”

****************************

從2000年起,鴻珠在教學之餘,也以身作則,每年必撰寫地理學論文或地理考察報告,並將之發表在寬中畢業刊。

書中第六個章節--《她的歷來作品》收錄了鴻珠過去的地理研究報告,以及發表在《寬中人》的一些文章。

為了與前半部的文本作出區隔,有關研究報告和文章是以黑白呈現,並特地選擇與前半部文本不同的字體。

****************************

“追念鴻珠暨《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新書推介會”

日期:2010年8月15日
時間:11AM--1PM
地點:新山寬中大禮堂

《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分別由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新山留台同學會各別贊助2萬令吉的出版經費,總數為4萬令吉。此書每本30令吉,所得將全數捐入“陳鴻珠教育基金”。

截至8月7日為止,到面子書“陳鴻珠老師 RIP”登記確定會出席者,已300人。

*****************************
●陳鴻珠簡介

1969年出生;1994年畢業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95至2009年在寬中執教;1996年至2005年期間,獲5次寬中服務績效優良教師獎勵獎。1999年患病,2008年6月舊疾复發,2010年1月24日病逝。


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0

位子空了

昨天,位子空了。難過,因為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可是,又得為她感到高興,因為她即將到一個新的環境,獲得新視野和展開新的學習。

Tuesday, February 16, 2010

瞪死一隻羊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瞪死一隻羊》。起初聽書名和簡介,覺得蠻有趣的。看了之後,還真是不得了!從那兒,看見了美國國防部、中情局、特工部隊的荒謬、可笑和悲哀。

另外,寫這本書的是一位記者A。他經過深入調查和訪問之後所寫的。當中,有一段寫道,有個人開pc爆軍方內幕,記者B向對方拿了個電話,就打電話去向資料提供者之一的C求證內幕是否是真的。結果,接電者C回答說那資料是假的。當記者A親身去採訪C時,C說:這個B,用電話就想問到資料,這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