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9, 2010

首屆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擂響海內外


2010年8月29日星洲日報大柔佛文化田報導:



----


1988年,已故國家文化人物陳徽崇與新山文化人陳再藩聯合創立二十四節令鼓;世界上首支成立的節令鼓隊就在新山寬柔中學。



事隔22年後,節令鼓在國內開枝散葉,不僅遍佈全國,也如蒲公英般四處揚散,遠播到海外,如中國、台灣、美國、泰國等地。



根據統計,截至2008年,國內的節令鼓隊已超過90支,所培訓的鼓手超過5千人。



新山這個屬於節令鼓發源地的地方,即將在9月4日晚上迎來首個二十四節令鼓的國際盛事--“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



這可說是繼去年,節令鼓被政府列為國家文化遺產之後,所舉辦的第一場鼓樂盛事;活動場地--新山市政局體育館,可容納4千500名觀眾。



換句話說,9月4日舉行的活動也是新山節令鼓成立以來,將會是最多民眾赴會觀賞的一次。



這項節令鼓的盛會是由新山中華公會第二十七屆全國華人文化節工委會主催,華總全國華團文化咨詢委員會廿四節令鼓推動組承辦。



新山中華公會會長林奕欽受訪時透露,這項活動耗資15萬令吉,為了讓民眾參與這項盛會,工委會讓民眾免費索票。在8月中新聞發佈會之後,民眾反應熱烈,入場券在短短一個星期內就被索完。



目前,應邀參加全國精英賽的二十四節令鼓隊共有8支隊伍。這些隊伍在過去6年舉辦的節令鼓比賽中表現優越,並獲獎;至於來自海外的節令鼓隊則有4支。



在活動當天,來自海內外的隊伍將相互競技,帶來精彩的鼓樂演出。期間,大會將播放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二十四節令鼓隊早前在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比賽時演出的錄影片段。



此外,享譽國際的“手集團”也將呈獻一項長約6分鐘的鼓曲--《古典》,那集合了過去10年來,“手集團”經典曲目的演出段落。



關於節令鼓大馬精英賽只有8支隊伍參加,活動總策劃陳再藩受訪時透露,此次並非採取報名參賽方式,而是由華總節令鼓推動小組根據國內鼓隊過去的表現,去邀請那些表現優秀的鼓隊前來參賽。



陳再藩透露,受邀參賽的隊伍原本有9支,包括: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吉隆坡循人中學、吉隆坡育華中學、芙蓉中華中學、新山寬柔中學、峇株華仁中學、砂拉越古晉中華第一中學、霹靂安順三民國民型中學、大山腳日新中學。可惜的是,大山腳日新中學因臨時有事未能前來。



另外,當晚,有4支來自海外的節令鼓隊受邀表演,其中一隊來自台北,即台灣台北新莊鼓藝團;另3隊則是來自中國和新加坡,他們是:中國福建泉州華僑大學鼓隊、中國潮州電視台二十四節令鼓隊、新加坡中正中學(義順)鼓隊。



****************************



陳再藩指出,“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有許多第一次:



1.列為國家文化遺產後,首次大規模進行的節令鼓活動。



2.國內首辦的國際二十四節令鼓觀摩會。



3.首次以各隊伍表現,邀國內隊伍參加精英賽。



4.有史以來,有柔佛州務大臣出席的節令鼓表演。



*******************



2008年12月,陳再藩在新山寬中二十四節令鼓隊慶祝20週年晚宴上說,新山作為節令鼓的發源地,應在此地舉辦“鼓節”。沒想到,兩年後,他的願望終於實現。



陳再藩視“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為新山舉辦的第一次鼓節。



他表示,該活動將邀文化部、州政府和新山社團的代表前來觀賞,這是讓鼓節繼續辦下去的最重要條件。



“若好好發展,可使新山成為一個國際鼓節的重鎮。這也符合地方政府欲將新山打造成文化與歷史城鎮的目標。”



“我希望的鼓節是兩天的活動,其中一天是各民族和外國的鼓樂觀摩,另一天則是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和國內比賽。”



******************


對於舉辦“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陳再藩認為,新山中華公會會長林奕欽與副會長陳聯順非常支持,這讓他很感動。



他說:“這好像22年前,我們要成立節令鼓隊。我把建議帶到新山中華公會理事會。時任會長的郭鶴堯號召新山五幫,每團體贊助4面鼓,結果,就這樣成立了二十四節令鼓隊。”



“當年,郭老就像是為節令鼓接生的人。”



陳再藩說:“陳徽崇和我有個理想:節令鼓不只是大馬的,也應推廣到國外去。”



2005年,陳再藩和陳徽崇到中國湖南,參與祭拜炎帝的活動。



“當時,我們認為,二十四節令鼓概念容易傳播,但是若要把真正實在的節令鼓傳到海外並不容易。”



那次的中國之行,讓陳再藩了解到若要將節令鼓傳播到海外,必須將節令鼓“輸出”到海外。



目前,所見的節令鼓“輸出”方式有兩種。第一種輸出方式,是由畢業的節令鼓鼓手到海外升學時,在所就讀的大學成立方始節令鼓隊。



以此情況成立節令鼓的大學,包括:中國華僑大學、美國和新加坡等地的一些大學。這些畢業生憑著熱情,將中學習鼓經驗帶到國外,像蒲公英這樣飛出去,生命力強。



他指出,今年,在新山客家公會會長蕭光華的安排下,中國廣東客家梅州進光中學的老師來到寬中學習二十四節令鼓。過後,寬中也派畢業鼓手到那所學校協助培訓鼓手。以這樣的形式教鼓,屬於第二種輸出方式。



另外,華僑大學鼓手為廈門竹壩小學培訓鼓手,可說是中國第一個國產的節令鼓隊。



“節令鼓傳播的道路很多樣,但每個身影,都讓人感動。教鼓對學生而言,是生命裡很重要的經驗。”



**************



回想過去,陳再藩認為,新山是個繼續“造節”的城市。從遊神、中秋園遊晚會到萬盞華燈慶中秋,甚至從九舞到十九舞;從十七屆文化節的南方之路到第二十一屆文化節,新山華社都在創造文化節慶。



“這次的鼓節,就是未來“鼓節”造節的第一步。通過9月4日的節令鼓盛會,可把節令鼓發展推向更高層次,與國際接軌。”



“以後的鼓節未必一定在新山舉辦,新山可塑造一個模式,然後輪流在新山或國內其他州,或在新加坡及其他國家舉辦。”



*******************



針對陳再藩建議將“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與全國精英賽”發展成一個國際鼓節,華總文化咨詢委員會二十四節令鼓推動組主任吳聖雄受訪時表示,新山作為二十四節令鼓的發源地,它擁有足夠條件,成為二十四節令鼓國際鼓節的舉辦地點。



然而,吳聖雄覺得,若要舉辦國際鼓節,得進行周詳策劃,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籌備,這包括:邀請海內外鼓隊,尤其是與海外鼓隊敲定檔期,以及尋求各方資源配合等。



過去二十多年來,國內不論是北馬、中馬,或是南馬的節令鼓隊都曾辦過節令鼓的觀摩會或培訓營。



也是手集團負責人的聖雄認為,通過這些活動,雖然讓國內各節令鼓隊有機會表演各自所學,惟各隊伍卻未能真正達到交流和分享的目的,許多隊伍在比賽結束後,就匆匆離開。



過去,國內的節令鼓隊在敲定活動日期之前,並未互相聯繫和協調,導致許多活動撞期,讓有意參加者左右為難,這也產生資源浪費。



聖雄表示,“二十四節令鼓國際觀摩會暨馬來西亞精英賽”工委會特地安排9月5日早上進行比賽評述,讓各隊進行交流會,從而建立一個更密切的聯繫網,避免活動出現重疊。



*****************



多年前,王志浩與一群好友在新加坡創立了“驚鼓人”,並在新加坡默默耕耘推動節令鼓的活動。他在新加坡指導的第一支鼓隊來自中正中學(義順)。



在來臨的節令鼓盛會,志浩將陪同其助教李俊文帶領中正中學(義順)二十四節令鼓隊來到新山。



該隊將帶來鼓曲《鼓動歲月》,這是該隊於2006在北京鼓樓,以及2008年在日本全國高中太鼓賽表演的曲目。



對於新山將舉辦首次節令鼓的國際盛會,志浩表示,新山是節令鼓原鄉,也是兩位陳老師活躍的文化田。



“我极力推崇以兩位陳老師和新山為節令鼓的集中地,由老師為樹,新山為根,將節令鼓由點而面的擴散發展出去。”



志浩認為,這項活動的最大意義應該是讓新山人擁有應有的驕傲。無論政治經濟還是城市規模,新山就是節令鼓的發源及發展地。



他希望所有以節令鼓為本的團体,都推崇并維護新山的節令鼓“血脈源頭”的地位。



對於以學校為單位的鼓團,他覺得,比賽還是擁有其積極和正面的意義;好的評審制度和評判將會為節令鼓帶來更完善的發展。



不過,他覺得,在過去22年裡,節令鼓的數量發展太快,目前或許是靜下來,思考如何加深節令鼓內涵的最佳時机。



他透露,2008年,他有幸隨新加坡中正中學(義順)拜訪日本,與活躍30年的日本太鼓教練交流,明白比賽對日本太鼓在青少年圈內,保持和維護日本傳統文化的積极性,還有日本對太鼓的廣大定義,使到日本太鼓在世界各地都能發芽。



“其實,日本現在的太鼓團,鼓樂不完全是傳統的,對他們來說,文化雖然保留在傳統的范圍內,但是對太鼓鼓藝而言,創新就是傳統,這與節令鼓不謀而合。”



對於陳再藩提議每兩年舉辦“鼓節”一事,志浩認為,若經費允許,他支持這項建議。他覺得大馬節令鼓的數量很多,若成事的話,其規模可遠遠超出目前的嘗試。


Sunday, August 15, 2010

追思鴻珠與新書推介



2010年8月16日星洲日報


----


備受學生和親友敬愛的新山寬柔中學地理科老師陳鴻珠逝世203天,她的丈夫李雲忠為了傳揚鴻珠的大愛精神,特地編著了《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這本書。8月15日舉行的追念鴻珠和推介新書的活動十分感人,鴻珠的真善美精神將永植眾人心中。



這場深具意義的“追念鴻珠暨《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新書推介禮”,於15日上午11時15分至下午1時15分,在新山寬柔中學大禮堂舉行,與會者近千人,他們有許多是鴻珠生前的親友、師長、同事及學生。



活動尚未開始,場外便出現人龍,有許多人排隊購書,放眼望去,買一本書的人算少數,大部份人手裡都拿著兩本以上的書,有者更一次過買了十多本,他們是為遠在國外或無法抽空前來的朋友代買書籍。



長達2小時的活動,安排了詩歌朗誦、歌唱表演來追念鴻珠。期間,有數人受邀上台致詞,眾人的談話,讓人想起了鴻珠的點點滴滴,令人鼻酸。



不僅是坐在台下的與會者落下淚來,就連數位負責攝影的學生也忍不住流淚。



在活動最後階段,則是播放短片,讓與會者通過簡短的文字和圖片,了解這本新書的內容。



受邀上台致詞的人士,包括:馬來西亞留台聯合總會會長姚迪剛、新山留台同學會副會長李銀福、新山寬柔中學校長許宗森、陳鴻珠的妹妹陳虹冰,以及對妻子鴻珠有無限緬懷的李雲忠。



另外,大會特別進行一項儀式,將“陳鴻珠教育基金”3萬令吉移交給寬柔中學,由董事長陳偉雄接領。這筆款項將資助清寒子弟來寬中就讀的經費。



本地著名創作人彭學斌也特地從吉隆坡南下,在活動尾聲時,為好友鴻珠獻唱兩首歌曲,一首是鴻珠最喜歡的歌曲《天堂》,另一首則是學斌為鴻珠所寫的《一定要說再見》。



****************



在“追念鴻珠暨《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新書推介禮”上,李雲忠在會上致詞時數度哽咽,但他仍然堅強地告訴大家,鴻珠的大愛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並隨著這本書的發行,傳播開來。



李雲忠坦承在出版書和舉辦這活動時,心情复雜和矛盾,惟經反复思索後,最終決定為鴻珠完成這件事,這也讓大家對鴻珠的思念與感激,有個抒發情感的寄托。



他說,鴻珠生前雖然十分低調,當他從面子書上看到許多有關鴻珠的文章和學生留言後,他覺得鴻珠是屬於大家的,自己不應自私地佔有她。



“她有著真善美性情和無私的大愛精神,我覺得我更有責任將之傳揚出去,以便讓更多的人從鴻珠身上,在這看似平凡卻不平凡的人生中,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無論在怎樣艱難情況,絕不可放棄。”



他在會上感謝所有曾在鴻珠生病期間給予幫助、提供文稿、參與書籍製作以及協助這項追念活動和新書推介的人士,並一一唸出眾人的名字。此外,他也特別感謝《寬頻》製作有關鴻珠的電影《地理筆記》,和追念活動的短片。



在鴻珠病逝後,雲忠於今年5月成立“陳鴻珠教育基金”,此基金附屬下新山留台同學會之下。他將當初捐助鴻珠醫療費的剩款,及其他捐助共4萬令吉,捐入陳鴻珠教育基金。



雲忠說,為秉持鴻珠的精神,幫助貧寒子弟升學,陳鴻珠教育基金不會設定申請時限與數額,撥出的助學金數額將依個案處理。



他表示,或有人會質疑基金的資金在此情況下很快用完。惟他認為,若錢一直放著,就無實質意義。即使基金的資金用光了,他們也會設法籌措。



他表示,《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書籍出售所得將全數捐入“陳鴻珠教育基金”。



他解釋,該基金暫附屬在新山留台同學會之下,5人管理小組進行管理,並定期向留台同學會呈報賬目。



他指出,剛從“陳鴻珠教育基金”撥出的3萬令吉,是以基金名字作為清寒子弟入讀寬中的經費。



他也透露,該基金共批准了三筆申請,共9千令吉,受惠者包括一名國中生,以秉持鴻珠生前有教無類的精神。



*******************



陳鴻珠生前有3個心願,其中一個心願是鴻珠希望能看見雲忠出版第二本文集。雲忠表示,他會儘快完成這項心願,並在出版後,燒一本給鴻珠。



他說,鴻珠是偉大和健康的。在這十多年來,除了間中兩三次治療期和患病後期,她平日的生活品質相當好,根本看不出她患病。



他認為,以深層來想,她比任何人更健康,因為鴻珠的心靈豐盛,思維健康,態度積極,所以,她才可發揮大愛精神,關心身邊的人,無怨無悔地投入所有心力,去為學生授業解惑。



他解釋《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這本書就是從鴻珠的精神層面,劃分出六大章節。他希望學生從書裡尋得人生意義,不論是感情、為人道理等。



他隨後按照章節,介紹該書。他指出,書中收錄55篇作品,除了鴻珠的20篇作品,他寫的7篇文章,其他則來自師長、家人、朋友及學生的文章。書中也收錄鴻珠的語錄和片語。



鴻珠對教育熱誠和執著,對學生無私貢獻與關懷,因此深受學生愛戴。至於對待親人、朋友和師長,也一樣熱誠和關懷。從這本書可看到更完整的鴻珠。



**********************



李雲忠特別提到,書中一篇名為《小太陽》的文章,並說了一段故事。



他表示,鴻珠心思細膩,常為別人著想,在患病期間常感內疚,總努力地要健康生活。這篇文章是鴻珠患病期間,為了減輕醫藥負擔,特地寫來參賽的文章。



他表示,雖然這篇文章最後沒得獎,但是,《小太陽》是鴻珠想對學生說的話。



他說,書中附送的明信片,上面印有地址,購書者可將明信片寄給雲忠,然後由鴻珠家人在鴻珠祭日時燒給鴻珠。此外,購書者也可親自帶著明信片前往祭拜或自行保留。


*****************
李雲忠表示,書中第四章節《她的勇敢抗戰》只收錄一篇文章--《生命線上的拉扯》,這敘述了鴻珠在患病後期如何勇敢抗戰的故事。

他透露,由於故事太過感傷,他曾憂慮是否該把這篇文章放進書中。
然而,為了讓大家知道鴻珠如何抗戰,並希望大家能藉此放下和釋懷。他最後還是決定把這篇文章收錄在書中。

他認為,鴻珠的離去是種解脫。他唸出書中的一段話:“她往生後的世界是美好的,因為她在世的功德,足以讓她在往生後享有應有的回報,我的內心也期盼她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病痛、沒有哀傷、沒有牽掛,漂漂亮亮、平和安詳地在另一端的世界裡。

“一切將漸歸於平靜。她照亮了每個人心中那盞良知的燈火,讓人切切實實感受到人間的真善美。驟停的大雨後,必會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我想,結局應該是這樣的。”

**********
新山寬柔中學地理科主任陳虹冰表示,在這網絡時代,陳鴻珠生前仍堅持進行地理研究工作,所以,除了教師辦公室外,圖書館也彷彿成了鴻珠在學校的第二個家。

也是陳鴻珠妹妹的陳虹冰在會上說,從師大地理系的地理教育論文發表,到每年寬中畢業刊的地理研究報告,鴻珠總是堅持著地理教育與生活結合的重要性。

虹冰認為,通過《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這本書,除了可看到鴻珠平日待人真誠的一面,也能見到鴻珠一生中一直努力鑽研的地理教育論文。

她說:“作為本校地理科主任的我,真的很感謝在過去的5年來裡,鴻珠總為我們地理科校外考察活動加分。”

她指出,通過鴻珠深入淺出的論文分析,讓每次寬中校外考察活動收穫豐富。

雖然忙於兼顧家庭和教學兩方面,惟鴻珠對於地理教育論文的研究工作,卻不曾放棄。待看完鴻珠的地理研究論文後,大家必會發現和感受到鴻珠在地理教育研究工作上的熱忱與執著。
************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會長姚迪剛表示,陳鴻珠老師對學生的那一種視為己出,完全出於內心的關懷,是那麼的真誠和感人,是人性光輝的最高貴展現!

他認為,全馬各地的留台組織及留台人積極推動,鼓勵學生赴台升學,當中做得最出色,最成功的,莫過於陳鴻珠。

“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陳鴻珠,是最恰當不過!”

他認為,陳鴻珠之所以贏得學生愛戴,是因她在上地理課時,必事先佈局一番,從地理觀象衍生出的人生哲理,總能令學生感悟良多。

“正如學生們所說:她不僅是教地理,更是在教道理。”

他指出,鴻珠熱愛教育,珍惜生命,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權力,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受教育機會,更熱衷與給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增添價值,無悔地默默從事育人工作。

他說,《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既載道,更言志,希望這本書將為人們帶來更大的鼓勵及衝擊。

“在眾多醜陋的人性當中,我們的確非常需要看到人性善良,無私的一面,而這書的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鼓勵。”

他指出,雲忠在書中提到,鴻珠最終是賠本的,把健康也奉獻出去了!惟他認為,鴻珠窮及一生貫徹了有教無類的至高境界,是留台人為教育奉獻的最完美表現。

他表示,那也是留台人的典範、驕傲和光榮。鴻珠貢獻的時日雖短,但其精神卻是永垂不朽。

新山留台同學會副會長李銀福表示,鴻珠不斷把清寒的同學推薦給該會,從而創造了不少奇蹟,鼓勵了許多學生繼續升學。

李銀福也在會上向鴻珠報告了三位同學:阿寶、許潔慧和葉鐀蔚赴台升學的狀況,3人皆考獲佳績。
****************
新山寬柔中學校長許宗森在會上表示,陳鴻珠生前是位非常盡責的地理科老師,為人勇敢、有耐心和愛心。

許宗森說,雖然鴻珠與大家在一起的時間不長,但是,她留下的是一個大愛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他透露,鴻珠曾是他學生,是名用功和勤勞的學生。

談到“陳鴻珠教育基金”,他說,這個基金將協助清寒學生完成學業,它延續了鴻珠對學生的愛。
*****************
前任新山寬中校長張拔川受訪時說,陳鴻珠是個教學認真的好老師,曾獲得5次最佳老師的獎項。

張拔川很欣賞她的為人,因為鴻珠對教學十分認真,也和關懷學生。

他說,今年1月的追悼會和今天新書推介禮,所出現的人潮洶湧場面,在新山是很難見到的。

他感嘆地說,鴻珠在杏壇服務15年雖然短暫,但她的敬業以及愛護學生的精神會永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

陳鴻珠老的學生庄秀娟(23歲,銀行職員)今天一口氣買了10本書,原來,她除了幫自己買書之外,也受同學所托。其中一位托她買書的同學現在印度留學。

秀娟於2005年畢業,鴻珠是她高一至高三的地理科老師。

***************

身為鴻珠在僑大時期的朋友兼室友的彭學斌受訪時說,他所創作的《一定要說再見》這首歌,是紀念陳鴻現的電影《地理筆記》里的插曲。

這首歌其實是電影中的陳老師要唱給一名即將去台灣升學的學生,表達她對學生的不舍。

他也表示,當影片監製羅傚懷要他在一個禮拜內寫首關於陳鴻珠的歌時,起初他想拒絕,但因被劇本感動,所以便答應下來。就在那天晚上,他的感覺非常強烈,回憶起很多關於她的一切,所以便很快在短短的兩天內完成這首電影插曲。

讓他覺得難得的是,陳鴻珠去世至今仍有不少人到她的面子書表達對她的思念,他也在與鴻珠的學生接觸後,看到了她生前和學生之間的真誠互動。
************
在兩名熱心人士贊助下,150本的《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將贈送給全國獨中和華社民間籌辦的學院。

研討會探文物館方向

2010年8月15日星洲日報文化田
----
數年前,有幸到日本東京採訪旅遊景點。活動最後一天,特別提出到東京博物館參觀的要求。由於全團只是我一人有興趣參觀博物館,其他人都想去購物,因此日籍導遊和我唯有“脫隊”搭乘捷運前往。

屬世界級的東京博物館令我大開眼界。在入口處,除了備有圖文並茂的各語文手冊外,櫃台也備有各種語音的導覽機,供遊客選擇。若需要館員導覽也沒問題,只要登記即可。

東京博物共有四五層樓,面積足足有數個新山市政局體育館那樣大。它結合各類展館的元素,包括:傳統文物的展示、歷史模型展、珍貴影像播放、社教推廣區、紀念品藝坊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館方將當地一項遊神盛會製成一個巨大的立體模型,把遊神隊伍和參與民眾的表情和動作雕刻得細膩生動,不禁讓我想起新山的柔佛古廟遊神盛會。

去年10月3日,新山歷史掀開新章,因為這天是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開幕的日子。

新山中華公會集合各方之力,打造了新山第一所從華社角度述說歷史的文物館,有別於其他官方博物館,它開了另一道窗,讓友族和海外人士了解華裔在這片土地的歷史與貢獻。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的正門前方是依布拉掀路,後方是陳旭年街。文物館正好搭上了政府擬將老城區發展成文化古蹟旅遊區的列車。

從開幕到現在,剛好10個月。到文物館參觀的人士,除了海內外學者之外,尚包括本地學生。另外,再配合著每星期六舉行的陳旭年文化街活動,文物館也成了人們在後巷閒逛時,順道遊覽之處。

今年的柔佛古廟遊神盛會,把人潮也引進陳旭年街,文物館參觀人數突然倍增。一些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馬華青甚至表示,他們因看遊神而“無意間”發現文物館,這令他們感到格外驚喜和自豪,因為新山華社終於有了自己的文物館。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的發展備受各界關注。如何永續經營,該鎖定哪個方向發展,各界有不同建議。

8月21日早上9時至下午5時30分,新山中華公會與南方學院將在南院舉辦“文物館經營管理研討會”。活動主催單位為“馬來西亞20年行動方略推動委員會”。
受邀學者共有5人,他們將分享文物館的管理經驗及專業知識。

他們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前任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鄭秀梅、前任新加坡檔案局副局長林源福、韓江學院華人文物館館長葉耿瑾、吉隆坡及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執行長陳亞才。

鄭秀梅擔任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多年,最近調任國家紡織品博物館館長。她將以國家博物館為核心,談如何通過文物展示,凸顯大馬多元文化特色。

林源福擁許多舉辦展覽的務實經驗,他卸下檔案局副局長工作後,仍活躍於馬新兩地文化工作,現為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名譽館長。

台灣有許多文物館是古跡修复過後再利用的,丘如華是古跡維護專家,他將帶來台灣及國際間古跡修复再利用的寶貴經驗。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管委會主席何朝東受訪時透露,研討會可讓大家集思廣義,探討如何有效永續經營文物館。

何朝東認為,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也可趁此機會,聽聽其他文物館的經營方式,進而找出一個適合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未來要走的方向。

***********

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於去年7月,啟動“馬來西亞20年行動方略”,提出保護文化資產的發展導向,鼓勵各地區成立文物館。

在行動方略下,“文化遺產管理”協調人是隆雪華堂執行長陳亞才和新山文化人陳再藩(小曼)。

“文物館經營管理研討會”總策劃暨南院學術研究處主任安煥然透露,當上述建議提出後,各地華團掀起一股籌辦文物館的議論。

安煥然指出,目前,國內屬於民間組織經營且辦得不錯的文物館,計有:檳城韓江學院華人文化館、霹靂務邊文物館、柔佛州的金馬士沈慕羽館,以及新山中華公會屬下的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

即將於8月21日舉行的“文物館經營管理研討會”,受邀的主講人有來自台灣的學者和馬新兩地官方文物館的負責人。

安煥然說:“過去,民間組織在經營文物館時,各自為政,但是,它們卻可能面對同樣的問題。”

“就如小曼說的:這項研討會是華社首創。這是個很好的對話空間,讓大家互相吸取教訓和學習。”

“研討會也讓大家從官方文物館負責人那兒,知道如何從政府那兒獲取資源來發展文物館。”

他強調,有無專業人才經營文物館是必須受到重視的,永續經營不能單靠熱情。

***********************
今年7月初,何朝東到哥打丁宜參加“世界文物館日”。負責人告之該地舉辦世界文物館日多年,首次有華人參加。當天與會者都是友族,中華公會的組員包括他在內是唯一華社代表。

何朝東感慨地說:“教育局已開始鼓勵中小學辦文物室。政府現已這樣做,華人自己應要醒覺!”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於2009年10月3日開幕,比起其他文物館,年資尚淺。
何朝東表示,文物館剛成立,還有很多東西有待改善,如需不斷添置資料。他呼吁民眾把具價值的史料和文物捐給文物館展覽。

談及文物館最新動態,他指出,繼“各籍貫婚嫁展”之後,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將換上新的主題展,即“古行業與懷舊行業展”。

***********************
文物館負責人的認知很重要,得明確知道文物館的發展方向與定位在哪裡。

安煥然說,一般而言,文物館具四大功能,即展覽、研究、典藏、推廣教育。這四功能是文物館學一直強調的。若要兼顧上述四種功能,必須有政府的財力和人力的大力支援,否則很難盡善盡美。

以“台灣文學館”為例,台南市政府每年資助1億8千萬新台幣,作為文學館的維持費。他認為,在有官方全力支持下,文物館才能兼顧展覽、研究、典藏、推廣教育這四大功能。

在沒官方全力支持,民間文物館若執意要兼顧這四大功能,是很困難的。倘若照搬不誤,文物館就可能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問題,難以永續經營。因此,作為一個民間經營的文物館,必須找出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安煥然覺得,國內的民間文物館應將定位放在“展覽”和“推廣本土教育”這兩項目上,讓文物館變成一個與社會非常貼近的文化地標。

他說,由於普遍面對財力和人力缺乏的問題,民間文物館較難做到典藏和研究的工作。

他建議,民間文物館在推廣鄉土教育時,結合其他團體,整合各方人力與財力資源舉辦活動,如:系列新山講古活動和座談、新山文化徵文比賽、製作通俗性新山古跡導覽小冊子、古跡尋寶遊戲等。

********************

何朝東透露,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管委會還未設有專屬的網站,文物館的相關資料尚附屬在新山中華公會底下。目前,公會正重整網站的內容,文物館的資料也會一併處理。

談及推廣教育的問題,何朝東指出,新山和士姑來地區已有數所小學分批到文物館參觀。這些學生是乘數輛巴士到來,接著再分批由館員進行導覽。

他透露,校長扮演關鍵角色,遺憾的是,有些校長推說要獲教育局發信,才能安排學生到文物館參觀,無形中阻卻了文物館推展本土教育工作。

******************

●研討會報名費:公眾50令吉;學生10令吉(含講義、參觀文物館交通費、門票、午餐、茶點);報名處:新山中華公會(07-27 88999)或南方學院學術研究處(07-558 6605轉136)。

追念陳鴻珠精彩人生地圖


2010年8月8日星洲日報文化田

----

“她不只是教我們地理,也教會我們道理。”

今年1月24日,一位用生命教書的地理科老師陳鴻珠病逝。當惡耗傳出之後,她來自海內外的學生紛紛赶返新山,見她最後一面。追思會那天,人群把綿裕亭的3個閣都“擠”滿了,大家的心很痛,淚水不聽使喚地流下。

在那數天裡,從海內外寄來的悼念信件和電郵紛至沓來。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陳國川也托學生捎來了悼文。在眾人眼裡,鴻珠是個真誠,善良及充滿愛心的人。

陳鴻珠於1995年到寬中執教。她從1995年至2005年期間,5次獲選為最佳老師。

作為地理科老師,她每次批改地理筆記時,總會在筆記本寫上鼓勵的話語,至於學生也會將心事寫在地理筆記,和她分享。

鴻珠觀察細微,有時甚至比班主任更早發現學生的問題;被她教過的學生,都很珍惜這本地理筆記。

在杏壇服務15年裡,她曾幫助許多貧困和問題學生度過難關,鼓勵了許多放棄學業的學生重投校園,到海外升學。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即使她在患病期間,也強忍虛弱身子,為學生義務補習地理。

鴻珠逝世時,終年41歲。鴻珠雖然走了,但是,她卻留下了一個“大愛”的精神。

深愛妻子鴻珠的李雲忠為了讓妻子的大愛精神傳承下去,從今年2月著手編著一本追念鴻珠的文集。

雲忠收集了有關學生和師長書寫鴻珠的文字,以及鴻珠所撰寫的文章和地理研究報告,至於雲忠自己也寫了數篇文章。

這本文集叫作《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內容分為六大章節,即:《她的愛情故事》、《她的有教無類》、《她的待人處事》、《她的勇敢抗戰》、《她的美麗世界》、《她的歷來作品》。

這本書收集了55篇文章,當中,有20篇是鴻珠的作品;全書共246頁,前半部的彩色頁數有133面。

書中所收錄的照片超過50張,有鴻珠大學時的留影、在寬中執教時與學生的合照、鴻珠與家人的生活照,以及追思會所拍的照片等。

李雲忠受訪時說,因為鴻珠生前是地理科老師,所以,這本書的排版與設計,儘量採用與“地理”相關的元素來呈現,例如:書名是“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在書的封面裡,鴻珠就站在世界地圖旁邊。

為了讓教學活潑生動,鴻珠生前常精心設計各種問題,讓學生分組搶答,“星星卡”和獎狀是她獎勵學生進取的方式之一。

翻開文集,在《她的有教無類》這個章節裡,有兩面印了許多“星星”,星星裡面寫著許多字。原來,那是鴻珠生前留下的“語錄”。許多學生在鴻珠病逝後,把她說過的話寫在面子書上,經由雲忠查證後,收集上來的。

稍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這些“語錄”有按著不同的內容,以三種不同顏色的“星星”來區分。印上紅色星星的,與愛情有關;印上黃色星星的,是從地理延伸而來的道理,例如:“世上沒有不會停的雨”;至於藍色星星,則是比較有趣的話,例如:“老師出去一下,有壞人別怕,要喊。”等。

**********************

陳鴻珠有3個遺願,第一,希望丈夫雲忠買一輛新車;其次,希望與雲忠和兒子翊軒重遊台灣;第三,盼雲忠出版第二本散文集。

雲忠透露,在鴻珠患病期間,他已著手書寫第二本散文集,並計劃今年內出版。他萬沒料到這本散文集還沒來得及付梓,鴻珠就已離開。而今,先出版的反而是這本追念鴻珠的文集《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

有人曾質疑為何要在此時出版這本書,這讓他內心開始矛盾起來。

他反覆思索:鴻珠平時喜歡低調,這次出書這麼高調,鴻珠會不會不喜歡?

然而,經過一番煎熬之後,他想通了,其實,這世上並沒絕對的對或錯,作為丈夫的理應出版這本書,因為這樣能讓更多人讀到鴻珠為人處事的無私精神,將她的大愛傳揚下去。

雲忠強調,這本書最重要的是鴻珠的精神,而全書就是以她的精神層面來劃分。

他指出,收錄在書中第二個章節的兩篇文章:《小太陽》和《彩繪人生》,是鴻珠想對學生說的話。

鴻珠病逝後,她的學生在面子書上成立了“陳鴻珠老師 RIP”,截至今年8月7日,登記成為會員者超過5千人。《彩繪人生》曾被放在此處,至於《小太陽》則尚未發表。

***************

書中的第一個章節為《她的愛情故事》。在此章節中,除了《初戀》的歌詞及由鴻珠友人吳怡玉寫的《她跟他,教會我愛的樣子》之外,有3篇文章是雲忠所寫,即《在異鄉的初戀》、《生命中難以承受的輕》、《我的氣象顧問》(取自雲忠第一本散文集)。

《異鄉的初戀》是書中最長的一篇文章,從中可看見當年初次踏上台灣,青春可人的鴻珠如何遇上他的另一半,他們倆如何在窮困艱辛的環境下,攜手共度苦難,並同時兼顧課業,在學業上表現優異。

回想過去,雲忠說:“她在課堂上,常提她的愛情故事,例如:她會告訴同學怎樣在我身上看到那道光。”

他說:“我們的愛情雖然平淡,但是,我們的生命是精彩的,是一種平凡、踏實的精彩。”

《在異鄉的初戀》有提及尚在僑大唸書的鴻珠和雲忠結伴到金山,他們倆省吃儉用,僅以麵包和一杯12元台幣的排骨雞麵充饑。兩人共享一杯泡麵,多年以後仍刻骨銘心。

雲忠說:“愛情不需要奢華的享受,只要單純的心靈交匯即可。”

***************
陳鴻珠從小立志當老師。她大學畢業後,就投身教育工作,桃李滿天下。

書的第二個章節《她的有教無類》,收錄了許多鴻珠與學生的故事。從這兒,可看見鴻珠對學生的關愛與不放棄。著手寫這些文章的學生有十餘人,包括阿寶、葉振昌等。

除此之外,鴻珠好友李銀福也執筆寫了篇文章--《我又發現鴻珠的一件好事》,也讓大家知道鴻珠生前幫了許多學生,不斷鼓勵學生繼續升學的事。

為了這本書的出版,留台學生林海崴也特地在台灣遠處,寄來了《給翊軒的一封信》。這篇文章提到:“鴻珠老師是世上最好的老師,也是世上最好的媽媽。”

雲忠說,《她的有教無類》所收錄的文章,執筆者從不同角度切入,讓大家看到了更完整的鴻珠。

***************

書中的第三章節--《她的待人處事》收集了鴻珠師長、朋友、高中同學、校長、系主任,以及家人所寫的文章。

雲忠透露,鴻珠對教育充滿熱誠,深受學生愛戴,通過第三章節--《她的待人處事》,可讓大家看見鴻珠平日如何關愛長輩和朋友。

他說:“鴻珠是一個好老師,或者,更准確的說,她是一個好人。”

*******************

第四章節--《她的勇敢抗戰》僅收錄《生命線上的拉扯》這篇文章。

看這篇文章的人,會被深深感動,不僅是校對此書的人哭了,就連負責排版的編輯也難過流淚,差點影響了工作進度。至於記者本人也在挑燈夜讀時,忍不住落下淚來。

談及《生命線上的拉扯》,雲忠透露,他曾猶豫要不要把這篇文章放進書裡,內心夾雜了許多矛盾,對文章改了又改。

文章讓看的人很傷感,可是,它卻充份體現了鴻珠如何勇敢對抗病魔的堅強精神。

雲忠說:“其實,傷感也是一種力量!”

在鴻珠病情惡化期間,她關上了手機。雲忠覺得,把那一個半月的情況寫出來,是讓那些關愛鴻珠的人們知道當時她如何與病魔戰斗。

“她的大愛精神,我不應該自私地佔有,而應與大家分享,因為鴻珠是大家的。”

*************************

在第五個章節--《她的美麗世界》所收集的文章,可說是鴻珠往生之後,留給大家的省思,這包括:李雲忠寫的《結局應該是這樣的》、以及其他報章評論文章,如:林明華的《她用生命教書—悼陳鴻珠老師》、李德慧《鴻珠,你走了!》、楊邦尼《教書不是職業,是志業》,以及舒慶祥的《陳鴻珠老師葬禮給人的啟示》。

在此,從《結局應該是這樣的》中,截取一段:

“我選擇相信。因為她在世的功德足以讓她在往生後享有應有的回報,我的內心也期盼她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病痛、沒有哀傷、沒有牽掛,漂漂亮亮、平和安詳地在另一端的世界裡。

一切將漸歸於平靜。

她照亮了每個人心中那盞良知的燈火,讓人切切實實感受到人間的真善美。驟停的大雨後,必會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

我想,結局應該是這樣的。”

****************************

從2000年起,鴻珠在教學之餘,也以身作則,每年必撰寫地理學論文或地理考察報告,並將之發表在寬中畢業刊。

書中第六個章節--《她的歷來作品》收錄了鴻珠過去的地理研究報告,以及發表在《寬中人》的一些文章。

為了與前半部的文本作出區隔,有關研究報告和文章是以黑白呈現,並特地選擇與前半部文本不同的字體。

****************************

“追念鴻珠暨《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新書推介會”

日期:2010年8月15日
時間:11AM--1PM
地點:新山寬中大禮堂

《一張精彩的人生地圖》分別由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新山留台同學會各別贊助2萬令吉的出版經費,總數為4萬令吉。此書每本30令吉,所得將全數捐入“陳鴻珠教育基金”。

截至8月7日為止,到面子書“陳鴻珠老師 RIP”登記確定會出席者,已300人。

*****************************
●陳鴻珠簡介

1969年出生;1994年畢業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95至2009年在寬中執教;1996年至2005年期間,獲5次寬中服務績效優良教師獎勵獎。1999年患病,2008年6月舊疾复發,2010年1月24日病逝。